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怎样理解“DNA”是生命的蓝图这句话?(二)
热度 6 朱钦士 2015-5-14 10:07
怎样理解 “DNA 是生命的蓝图 ” 这句话?(二) 我们的五根手指头是如何长出来的? 人手是动物进化的杰作之一。在人身上,上肢基本上从移动身体位置的功能脱离,变成我们从事各种工作的器官。特别是上肢的多节段构造,手指又有 5 根,而且拇指和其余 4 指的 ...
16494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6
怎样理解“DNA是生命的蓝图”这句话? (一)
热度 11 朱钦士 2015-5-13 17:13
怎样理解“ DNA 是生命的蓝图”这句话?(一) 生物形成身体结构的基本工具 生物结构复杂精妙、巧夺天工的程度让人惊叹。我们的眼睛可以从进入瞳孔的可见光中获得物体的方向、远近、大小、形状、颜色、质地、运动速度等丰富的信息,并且能够通过眼球的转动和晶 ...
20041 次阅读|23 个评论 热度 11
为什么地球上的生物使用左旋的氨基酸和右旋的糖分子?
热度 12 朱钦士 2014-11-24 09:56
为什么地球上的生物使用左旋的氨基酸和右旋的糖分子? 地球上的生物都是以碳元素为基础的。碳原子是“四价”的,可以用四根化学键和其它的原子相连,形成生命所需要的各种复杂分子,其中碳原子彼此以单键或双键相连形成链状或环状的化合物,上面再连上各种功能基团。可以说,没有碳就没有地球上的生 ...
50834 次阅读|38 个评论 热度 12
上帝(或者神仙)造人有多难?
热度 32 朱钦士 2014-8-28 02:58
上帝(或者神仙)造人有多难? “我们从哪里来”?这个问题是人类对自身的思考中一定会提出的问题。不管是哪个人类种群,也不管是在什么时代,提出这个问题时人类的知识水平如何,都一定会想到这个问题,并且会在当时人类的认识水平上来回答。我们不能准确地知道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问这个问题的, ...
24038 次阅读|34 个评论 热度 32
为什么生殖细胞能够永生?
热度 53 朱钦士 2014-5-10 16:51
为什么生殖细胞能够永生? 长生不老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愿望。从古代人们寻求“长生不老药”到现代对衰老机制的研究,无不反映了这种愿望。而现实情况是,所有的多细胞生物都是有寿命的,而且寿命长短和生物的物种有关。过去认为寿命最短的动物要算蜉蝣,这是一种带翅膀的昆虫, ...
37718 次阅读|88 个评论 热度 53
为什么我们觉得蚂蚁是“大力士”?
热度 44 朱钦士 2014-3-5 07:15
为什么我们觉得蚂蚁是“大力士”? 昆虫肌肉的力量常常让我们惊异。比如亚洲织叶蚁可以 “口衔” 超过自己体重 100 倍的物件;跳蚤能够跳到超过自己身高 100 倍的高度;蜣螂(俗称“ 屎壳郎”)更能推动自己体重 1140 倍的粪球! 这些昆虫的“力气”为什么这么大呢?是不 ...
25082 次阅读|61 个评论 热度 44
生物的“性”事知多少
热度 27 朱钦士 2013-5-5 09:26
生物的“性”事知多少? 从“无性生殖”到“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的作用:“拿现成”、“补缺陷”、“备模板”和“重洗牌” “有性生殖”中的“细胞选择”和“异性选择” “能做”和“想做” - ...
20607 次阅读|59 个评论 热度 27
衰老的“游离基理论”错了吗?
热度 22 朱钦士 2013-3-10 13:16
衰老的“游离基理论”错了吗? “长生不老”是人类自古以来的愿望。人类有远超过其它动物的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自然想尽量长久地享受这一切。生活优裕的人自然希望长命百岁,就是处境艰难的人,也想活得更长来改变自己的命运,以及给后代创造更好的条件。 ...
12105 次阅读|39 个评论 热度 22
我们的身体是如何“知道”时间的?——谈谈“生物钟”
热度 9 朱钦士 2013-2-4 02:25
我们的身体是如何“知道”时间的?——谈谈“生物钟” 地球上绝大多数的生物都有以 24 小时为周期的生活节律。对于人和许多动物来讲,最明显的节律莫过于清醒和睡眠状态的交替。我们在清晨醒来,开始一天的生活和工作;在傍晚感到有倦意,想上床休息。除了作息规律,我们的身体 ...
22061 次阅读|14 个评论 热度 9
器官排斥和配偶选择——谈谈组织相容性抗原(MHC)
热度 20 朱钦士 2012-12-20 09:07
器官排斥和配偶选择——谈谈组织相容性抗原( MHC ) 随着医学的进步,许多以前的医学难题也变得可以解决。器官移植就是一个例子。一个人的某个器官(如肾脏,肝脏)坏了,用另一个人健康的器官替换,常常可以挽救这个人的生命 ...
24951 次阅读|34 个评论 热度 2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3: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