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博客访问量900万随感:塑造理性思维框架 精选

已有 11999 次阅读 2022-5-13 12:40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从我的博客访问量600万起,每增加约100万,就写一篇博文留痕。今天访问量已略过900万了,概莫能外。访问量这么高,出乎我的预料,尽管这不是我关注的目标,但表达感谢是必须滴。在此,感谢博主们的积极推荐,感谢网友们的密切关注,感谢编辑们的热情支持。

言归正传。

理性思维(简称理思)是一种基于证据和逻辑论证的思维方式。具有这种思维方式的人们,易于把握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如果某人思考有逻辑、思维有条理、思想有深度,则其为理性的人,也是了不起的人。

电影《教父》里有句经典台词:“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这说明高效率地看清事物本质是何等的重要;而要做到此,离不开强劲的理思。

为何不少人常被骗子的花言巧语迷惑,常被大神的心灵鸡汤灌晕,常被非科学的奇巧百怪观点忽悠,常被伪科学的荒诞无稽主张捉弄,主要源于其较差的理思能力。为防止中招,诸君应不断提升自己的逻辑推理能力(包括推理前提的扎实性和推理过程的严密性)和基于推理的分析决断能力,重视证据的强壮性(如是否具有多解性)。

所谓理思框架,就是以理思方式系统地看待和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欲培育强劲的理思框架,需要:

1.丰富自己的知识

有人说,物质的贫穷限制了想象;类似地,知识的匮乏约束了思路。鉴于此,作为科研人员,不仅要看本专业的文献,还要看有关专业的文献,甚至要博览不相关专业的文献。是啊,书到用时方恨少,思路打不开时方知自己的知识面窄。因此,广为学习并掌握多种知识,可备不时之需,还有助于自己的思路被卡时破除桎梏,从而一通百通。

2.保持审辩式思维

审辩式思维的主要特点有: (1)凭证据讲话,有一份证据讲一份话,不过度引申;(2)合乎逻辑地论证自己的观点;(3)善于提出问题,不懈质疑;(4)对自身的反省,和与此相关的对异见的包容。具有审辩式思维的人们,通常富有创造活力和激情,应予鼓励。然而,其中不少人未意识到自己思考过程中逻辑链的脆弱性,且忽略了证据的多解性,难免不自觉地进入认识误区,这是应该注意的。

3.侧重结构化思维

寻求解决复杂问题之道时,或由于思维僵化而无计可施,或由于思维空白而无从下手。在这样的情况下,结构化思维(以事物的结构为对象,有序地思考其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要求纵向上突出重点,横向上突出层次性和逻辑性)大有用武之地,其既能有助于人们更全面地思考问题,又能通过梳理归类复杂的信息,把问题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可解决的问题单元。一旦给出了每个问题单元的解答,并把之有机串联起来,则能得到问题的系统解答。这意味着只有把复杂的问题结构化,才能实现解答的简单化。

例如,我们已知主控构造地震产生的地质结构是锁固段,那么地震演化遵循什么样的规律就成为关键问题。直接解决该问题难度太大,于是乎我们按层次性,把之分解为锁固段的赋存环境、力学属性、力学行为、建模这四个较易解答的问题单元;给出了这些问题单元的解答后,把其有机地融合以保证逻辑链的自洽性和闭环性,再通过实证检验,就形成了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的基本框架。

结构化思维的益处多多,但要养成此种思维习惯,需要经过有意识地持续训练,其中勤于写作是重要的训练方式。

不少人士都有这样的感受,文章写到半截,思路就中断了或跑题了,难以为继,这大概是缺乏结构化思维训练所致。为此,我建议博主们没事儿多写以结构性思维方式展现的博文,这一方面可强化自己的理思能力,且进而提升科研能力,有助于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另一方面分享富有营养且可读性强的文章可使他人受益。是啊,万丈高楼平地起,磨刀不误砍柴工;提升理思需勤练,功到火候效率升;硕果源自高成效,克难始于新思想;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科研人员有两方面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一是通过科研结出的硕果为国家强盛添砖加瓦,二是通过科普(如以博文形式)提升国人的科学素质。为此,希望诸君:科研科普两不误,每天都有新进步。

参考(略)

相关:

博客访问量600万随感:写博文与做科研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45723.html

博客访问量700万随感:知识分享与科学传播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287630.html

博客访问量800万随感:我思故我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10132.html

备注:从博客访问量600万到700万,历时约264天;从700万到800万,历时约162天;从800万到900万,历时约195天。



博客感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38353.html

上一篇:“灰犀牛”、“黑天鹅”、“龙王”及其启示
下一篇:科研突破:非淡泊无以明志
收藏 IP: 59.109.148.*| 热度|

24 郑永军 杨正瓴 张坤 许培扬 左小超 孙颉 武夷山 张学文 刘立 卜令泽 贾玉玺 张俊鹏 郑强 黄安年 齐彦收 黄永义 刘浔江 吴斌 晏成和 陆仲绩 徐长庆 李晓杰 宁利中 王少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0: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