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望远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sqhopeiggcas 天马行空,寻求真谛

博文

科技成果发布应慎重 精选

已有 6027 次阅读 2022-1-20 18:02 |个人分类:建言献策|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某单位科研人员撰写的论文在顶刊上一经发表,有时单位立马举行新闻发布会,宣称取得了“重大科技突破”、“里程碑式成果”、“颠覆性成果”等。然而,有的热乎劲还没过,所谓的成果遭到了真正懂行人士的质疑猛批;有的过一段时间,发现所谓的成果不能重复;有的过些年,发现所谓的成果不过是鸡肋甚至是造假耳。

确实,即使发表在CNS上的论文,其宣称的突破性进展,潜在的重要意义——为解决XX难题铺平了道路,在历经大浪淘沙后大都令人失望——不过是噱头耳,以至于永远消失于人们的记忆中。难怪Nature资深编辑亨利·吉在讨论科学的易错性时曾说过“我们在Nature上发表的一切都是错的。如果我们在Nature上发的都是绝对正确的话,我们很快就没工作了,很快就把所有的东西都发现了。”

诸多科研人员可能都有这样的体会:当自己辛苦撰写的论文刚一面世,尤其是发表在顶刊,自己会认为这是重磅成果—— “宝”,在学界能引起强烈反响,自己会欣喜若狂;过些日子再看,发现有些地方表达不够准确,有少许的遗憾;过几个月再看,或发现考虑的因素不够全面、或发现前提假设不够严谨、或发现数据分析漏洞百出,以至于结论的可信性大大折扣,此时自己觉得这样的论文是颗“草”;再过几个月和同行高手讨论时,人家说你的论文立论不成立、推理是被假象蒙蔽了双眼、结论可能会误导同行。自己听到这些,真乃洋鬼子看戏——傻眼了,觉得这样的论文与“垃圾”并无两样,以至于想找块豆腐撞过去。

如果这样的论文连自己都不认可,则不可能被同行认可,更不可能通过实践或时间的检验。确实,发现论文的错误需要时间,而确认论文的价值更需要时间。华罗庚教授之所以提出“早发表晚评价”这一科研评价原则,是因为他早就认识到:“科学工作要经过历史检验才能逐步确定其真实价值,这是不依赖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鉴于此,论文成果刚出来,在未经过时间或实践检验的情况下,在未知晓成果意义的背景下,立马大张旗鼓宣传,不会取得扩大正面影响的效果,只会适得其反——被有识之士认为是轻浮、急功近利的表现。因此,科技成果发布应慎之又慎。

在我看来,真正的卓越成果,是科研人员高度智慧的结晶,是历经时间或实践检验而不倒的真理,是提升人类生活质量的千斤顶。

即使成果不公开发布吸引眼球,又能几何呢?嗯,我们知道,是金子终会发光,是沙子终会沉入海底。因此,靠谱的单位和严谨的科研人员,都不应支持通过开这样的新闻发布会发布成果,让成果沉淀一段时间再脱颖而出不好吗?!

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弘扬科学家精神加强作风和学风建设的意见》,其中第十二条指出:“反对浮夸浮躁、投机取巧。深入科研一线,掌握一手资料,不人为夸大研究基础和学术价值,未经科学验证的现象和观点,不得向公众传播。” 但愿各科研院所和科研人员引以为戒,倡导求是、严谨、踏实的学风,为促进国家科技实质性发展做实事、真事、大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926-1321904.html

上一篇:为四川大学新科研导向点赞
下一篇:火山活动与火山爆发指数
收藏 IP: 59.108.15.*| 热度|

29 宁利中 褚海亮 郑永军 刘全慧 刘良桂 杨正瓴 贺玖成 晏成和 鲍鹏 陈新平 张学文 黄永义 刘忆宁 檀成龙 卜令泽 焦飞 毛善成 朱林 王安良 彭真明 吴斌 李坤 赵柳 徐荣超 郑强 汪晓军 周阿洋 杜永军 何胜学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16: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