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kech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kechan

博文

还谈地震预报

已有 4280 次阅读 2011-5-28 14:26 |个人分类:地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地震

                                      还谈地震预报
  “也谈地震预报”的初衷是想抛砖引玉,找出一些问题,推进地震预报研究健康发展。同时,希望让广大学者简略了解地震预报工作者的苦衷,得到理解。但是,有些个别人的反映,实在是不能不有所回应,以正视听。一说,“地球人都知道”、“老资料”等等。真的知道吗?知道这些多少地震预报学者几十年的努力、付出的过程和不能令自己都不满意的进展的内涵吗?知道正在不懈努力的地震预报学者的压力和艰难吗?任何科学研究的突破都是一个积累过程,特别是有些新技术、新手段的出现就会带动一些学科的突破。前提是,必须有足够的积累和难点所显现的关键。地震研究领域最大的问题是“下地难”,“由表及里”的现状还要持续相当的时间。几十年来,国内外地震科学家、学者都曾经发现过当时令人兴奋的地震预报“新资料”、“新线索”,进而研究出多少新的“模型”、“模式”,大有突破的希望。然,时间和地震发生的现实,把希望一次次击碎,这也是地震预报不可能实现悲观论的原因之一。概括的这几句话里有多少过程、付出、心血、痛苦和人生,“地球人都知道”吗?二说,好像“小震闹大震到”、“鸡飞狗跳”不值一提。动辄提出的“新理论”就能什么“翻版”、“不会放过一个”之类的人,深思过这些表象的物理实质吗?海城地震就是“小震闹大震到”这是不争的事实,就是前震-主震-余震型地震类型。实验室的岩石破裂实验至少可以证明这个类似的物理过程,要说这就是这类型地震的“机理”,还真要慎重。因为,目前对公里量级深度的震源破裂,物理环境和条件是无法模拟的。可以说,这个类型的地震,“小震”就是前兆,叫做以震报震,是相对容易预报成功的地震类型。的确,这是经验,是“经验型”地震预报的方法之一,但不是能够有防震减灾实效还具有启发理论、实验研究意义的吗?唐山地震是地震预报的一次惨痛的教训,痛定思痛,也会悟出一些道理。虽然没有“小震闹”的前震,但是地震区电场、磁场等物理场还是通过仪器观测和“鸡飞狗跳”的生物反应给出了大量的地震前兆信息,问题出在认识或其它的原因上。很多动物,甚至植物,它们的生理本能和对大自然的微小变化的敏感,某些方面比人类要强得多,这是不争的事实。何必要为难能告诉人类一点地震前兆信息的鸡和狗呢?每一个地震的发生,都有其独特的物理条件和背景,“翻版”说就显得太幼稚了。汶川地震是破裂从映秀起始,接着一连串延伸破裂过程,是数次破裂的集合,大概是共识吧。恰恰,映秀地区就是有小前震群,地震区还是有一些“鸡飞狗跳”。这次地震又让人类的认识开了眼界,“不会放过一个”论不值一提。
   不要勉强人类的认知能力,从无知、少知到有知需要艰苦的努力,地震预报就是如此,路长着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75807-448890.html

上一篇:也谈地震预报
下一篇:再谈地震预报
收藏 IP: 123.145.141.*| 热度|

2 陈儒军 zdlh

发表评论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6 1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