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花开后百花杀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yuexue623

博文

巧于因借 精在体宜——扬州何园

已有 900 次阅读 2024-9-20 08:28 |个人分类:六月雪风景|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中国古典园林,特别是江南古典园林,是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其造景之神在于“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造景之妙在于“巧于因借,精在体宜”,造景之巧在于“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造景之美在于“近水远山皆有情”,并巧妙地对比、衬托、对景、借景、框景、漏景、障景以及尺度变换、层次配合和小中见大、以少胜多等造园艺术技巧,特别是通过叠石、理水、植木、造亭等造园手法将山(石)、水、园林植物、园林建筑等园林造景构成要素完美的有机融汇,形成了一幅美轮美奂且颇具诗情画意、意趣盎然的园林美景,并凸显了小中见大、曲径通幽的造景特色,从而实现了“咫尺之内再造乾坤”。更关键的是,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与建造完美地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儒道传统思想生态观,蕴含着丰富的中国古典哲学理念,特别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审美观。所以,中国古典园林完美的实现了“万物与人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的范式,并自然展现了“忘其美之所在,复又与美同在”的意境,且特色鲜明地折射出了中国古人朴素、典雅的自然观、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何园,坐落于江苏省扬州市的徐凝门街66号,又名寄啸山庄,是一处始建于清代中期的中国古典园林建筑,被誉为晚清第一园,面积1.4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7000余平方米。何园由清光绪年间何芷舠所造。

清同治元年(1862年),何园始建,旧址是清乾隆年间双槐园。何园原名“寄啸山庄”,园名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依南窗以寄傲,登东皋以舒啸”。清光绪九年(1883年)何芷舠由湖北汉黄德道兼江汉关监督的官任上卸任到扬州,购得吴氏片石山房旧址,后扩为园林,在扬州建造寄啸山庄,前后历时13年之久。

何园全园分为东园、西园、园居院落、片石山房四个部分,片石山房在东园南面,园居院落则被东园、西园和片石山房包围,其园内的两层串楼和复廊与前面的住宅连成一体。

东园的主要建筑是四面厅,为一船厅,单檐歇山式,带回廊,面阔15.65米,进深9.50米。厅似船形,四周以鹅卵石、瓦片铺地,花纹作水波状,给人以水居的意境。以此建筑为主景,南向的明间廊柱上,悬有木刻联句“月作主人梅作客,花为四壁船为家”;厅北有假山贴墙而筑;东有一六角小亭,背倚粉墙;西有石阶婉转通往楼廊;南边建有五间厅堂,三面有廊,复道廊中有半月台。

西园空间开阔,中央有一个大水池,楼厅廊房环池而建。池的北楼宽七楹,屋顶高低错落;中楼的三间稍突,两侧的两间稍敛,屋角微翘,形若蝴蝶,故而俗称“蝴蝶厅”。楼旁与复道廊相连,并与假山贯串分隔,廊壁间有漏窗可互见两面的景色。池东有石桥,与水心亭贯通,亭南曲桥抚波,与平台相连。池西一组有假山,后有挂花厅三楹,有黄石假山夹道。池西的复廊南有一幢三开间的两层小楼,独占小院的一角。

何园的主要特色是充分发挥了廊道建筑的功能和魅力,1500米复道回廊,是中国园林中少有的景观。左右分流、高低勾搭、衔山环水、登堂入室,形成全方位立体景观和全天候游览空间,发挥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回环变化之美和四通八达之妙,是中国最早的立交桥雏形。

注:本文文字介绍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和(或)出版商,仅用于学术传播等非商业行为。特在此致谢!

图By王从彦@江苏省扬州市

扬州何园 (1).jpg

扬州何园 (2).jpg

扬州何园 (3).jpg

扬州何园 (6).jpg

扬州何园 (7).jpg

扬州何园 (12).jpg

扬州何园 (13).jpg

扬州何园 (25).jpg

扬州何园 (36).jpg

扬州何园 (37).jpg

扬州何园 (38).jpg

扬州何园 (39).jpg

扬州何园 (83).jpg

扬州何园 (84).jpg

扬州何园 (90).jpg

扬州何园 (91).jpg

扬州何园 (99).jpg

扬州何园 (100).jpg

扬州何园 (91).jpg

扬州何园 (101).jpg

扬州何园 (102).jpg

扬州何园 (103).jpg

扬州何园 (106).jpg

扬州何园 (107).jpg

扬州何园 (108).jpg

扬州何园 (109).jpg

扬州何园 (110).jpg

扬州何园 (111).jpg

扬州何园 (115).jpg

扬州何园 (112).jpg

扬州何园 (113).jpg

扬州何园 (114).jpg

扬州何园 (119).jpg

扬州何园 (116).jpg

扬州何园 (117).jpg

扬州何园 (118).jpg

扬州何园 (120).jpg

扬州何园 (121).jpg

扬州何园 (122).jpg

扬州何园 (124).jpg

扬州何园 (123).jpg

扬州何园 (125).jpg

扬州何园 (126).jpg

扬州何园 (127).jpg

扬州何园 (128).jpg

扬州何园 (129).jpg

扬州何园 (130).jpg

扬州何园 (131).jpg

扬州何园 (133).jpg

扬州何园 (133).jpg

扬州何园 (134).jpg

扬州何园 (135).jpg

扬州何园 (136).jpg

扬州何园 (137).jpg

扬州何园 (138).jpg

扬州何园 (139).jpg

扬州何园 (140).jpg

扬州何园 (142).jpg

扬州何园 (146).jpg

扬州何园 (152).jpg

扬州何园 (158).jpg

扬州何园 (159).jpg

扬州何园 (160).jpg

扬州何园 (163).jpg

扬州何园 (170).jpg

扬州何园 (173).jpg

扬州何园 (175).jpg

扬州何园 (181).jpg

扬州何园 (185).jpg

扬州何园 (186).jpg

扬州何园 (187).jpg

扬州何园 (188).jpg

扬州何园 (189).jpg

扬州何园 (190).jpg

扬州何园 (191).jpg

扬州何园 (195).jpg

扬州何园 (192).jpg

扬州何园 (193).jpg

扬州何园 (194).jpg

扬州何园 (207).jpg

扬州何园 (208).jpg

扬州何园 (209).jpg

扬州何园 (210).jpg

扬州何园 (211).jpg

扬州何园 (212).jpg

扬州何园 (213).jpg

扬州何园 (214).jpg

扬州何园 (215).jpg

扬州何园 (216).jpg

扬州何园 (217).jpg

l  扬州小玲珑山馆(街南书屋)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7478.html

l  扬州小玲珑山馆(街南书屋)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8747.html

l  扬州小玲珑山馆(街南书屋)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4983.html

l  扬州个园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01342.html

l  扬州馥园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5649.html

l  扬州瓜洲古渡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51377.html

l  扬州瓜洲古渡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8009.html

l  扬州瓜洲古渡古诗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7274.html

l  扬州史可法纪念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3627.html

l  扬州史可法纪念馆书法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3859.html

l  扬州平山堂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6538.html

l  扬州平山堂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3264.html

l  扬州大明寺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4422.html

l  扬州高旻寺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5842.html

l  扬州高旻寺七级浮屠(天中塔)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5777.html

l  扬州高旻寺雕刻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5685.html

l  扬州天宁禅寺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4759.html

l  扬州东关街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6089.html

l  扬州东关街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4617.html

l  扬州东关街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5377.html

l  扬州东关街门当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5965.html

l  扬州武当行宫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6406.html

l  扬州瘦西湖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393043.html

l  扬州瘦西湖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948767.html

l  扬州瘦西湖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948769.html

l  扬州瘦西湖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948771.html

l  扬州宋夹城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5069.html

l  扬州郑板桥纪念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6018.html

l  扬州隋炀帝陵遗址公园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5532.html

l  扬州汉陵苑广陵王刘胥墓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7939.html

l  扬州汉陵苑广陵王刘胥王后墓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8060.html

l  扬州汉陵苑广陵潮涌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8151.html

l  扬州汉陵苑彭勃将军书法展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6964.html

l  扬州博物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3948.html

l  扬州博物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60124.html

l  扬州博物馆瓷器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93642.html

l  扬州博物馆瓷器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2333.html

l  扬州博物馆绘画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3424.html

l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5894.html

l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齐白石画展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8389.html

l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玉器瓷器雕刻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2755.html

l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布达拉宫展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1943.html

l  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船文化展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21996.html

l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32804.html

l  扬州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59034.html

l  扬州美术馆花鸟画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71036.html

l  扬州美术馆人物画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166221.html

l  扬州科技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4714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5899-1451854.html

上一篇:落尽梨花春又了 满地残阳 翠色和烟老——入侵植物苘麻
下一篇: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分泌的盐霜
收藏 IP: 183.213.214.*| 热度|

11 张志东 孙南屏 高宏 何青 王涛 刘进平 杜占池 宁利中 崔锦华 杨正瓴 钟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6 09: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