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oxiaq@gmail.co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oxiaq 且行且歌,不沐离伤

博文

博士那些年踩过的坑 (3) 精选

已有 11113 次阅读 2017-11-12 08:08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博士毕业几年后,很多人尤其是做过博士后的朋友,大都会提到如果博士期间遇到一个不同的导师,自己可能就会留在学术界了。仔细想想,五六年的朝夕相处,博导对学生的影响丝毫不低于密友甚至爱人的影响。大体上,博士毕业时你会延续他/她做学问的风格甚至待人处事的风格;而你博士毕业后去哪儿工作,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于博导给你什么样的推荐信以及他/她本人在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关系网。本科毕业的时候也花过很多时间精力咨询高年级的师兄师姐如何选择博导,但是现在想想,其实更应该问问已经毕业参加工作的人,经历过后再回头看会有更多的领悟。比如,从高年级师兄师姐那里大概会得到这几类意见:


1, 关于导师年龄性别国籍的:

不要选韩国或者中国女教授(理由是水平不行,女性在学术界有优势)

太年轻的不能选(理由是水平不行)

伊朗的印度的不能选(理由是太能忽悠)

中国老板谨慎选择(理由是社交能力不行)


2, 关于导师学术水平的:

助理教授不能选(太push

尽量选大牛老板(以后有靠山)

尽量选已经有终身教职的老板(这样不太 push


现在看来,其实这些意见有非常大的偏颇。


首先,女性尤其是亚裔女性在学术界并没有特别多的优势。比如说在找教职的时候,除了确定面试名额的时候,招聘委员会会确保安排一些女性面试这样男女候选人比例不太悬殊,但是真正确定给offer的时候,还是看其学术水平。平时发表文章或者申请研究经费,也没有人因为你是女性而放宽要求或者多给点经费。一般问男性教授,他们都会说女性在学术届有优势;而问女性教授,她们都会说没有任何优势,和男性要求一样高。鉴于目前理工科男性教授依然占主导地位,大家很容易得到这样的印象,就是女教授因为其在学术生涯中的性别优势导致其学术水平比同等地位的男性要差。大家看看哈佛的Xiaowei Zhuang, 斯坦福的Fei-fei Li就知道女性也可以做得非常优秀,而很多科学研究表明男女在智商上并没有显著差距。


其次,年轻教授可能教学和指导博士生经验没有那么充分,但是如果其本身对科研有热情,勤于指导学生,也可能是很好得博导。事实上,很多优秀的学术成果都是三十出头的年纪做出来的,其中不乏少年成名五六年内从助理教授晋升正教授的年轻人。伊朗的印度的教授确实很大一部分社交能力强口才好,专职忽悠上位,但是也有一部分确实是才华出众,不能一帮子打死。中国老板可能年纪大的那一代人因为语言文化的限制,社交能力没有同层次的美国人好,但是他们能够上位的很大原因是因为他们研究水平高,研究成果出色。另外,年轻一代的中国老板,比如年龄在三十到四十之间的这一代人,很多英文非常出色,社交能力也非常强,作为博导也是不错的选择。


关于导师的学术水平,首先助理教授的水平不一定比拿到终身教职的差,几年后他们中很多人都会拿到终身教职;如果碰到潜力股,那他的最初几个博士生可能会非常多产。大牛老板固然名气大,但是有很多根本没有时间指导学生,实验室管理完全靠高级研究员或者放羊。另外,有些大牛老板年事已高,可能根本无心科研。有终身教职的老板可能不太push, 但是因为压力小出成果可能也很慢,比如我见过副教授每两年招一个博后出一篇大文章平时不去实验室到处钓鱼的。


博士毕业几年后,再回过头来思考,到底应该怎样找博导?同样的问题也适合于博士毕业的同学,到底应该怎样在工作单位寻找好的领导呢?这事跟找对象差不多,重点只有两点:

1, 了解你自己

a)      理解你自己的能力结构。比如说,你是喜欢和人打交道呢,还是喜欢独自思考;你是动手能力比较强喜欢对着一堆瓶瓶罐罐捣鼓呢,还是逻辑思维能力比较强喜欢做计算模拟解方程。第一个问题决定了你想去的实验的氛围,喜欢和人打交道的话可能去气氛比较活跃的组比较好,而喜欢独自思考性格偏内向的同学可能去气氛比较平稳安静的实验室好。而第二个问题则决定了你的大的研究方向;一般来说,我们的研究兴趣在小范围内可能会经常变化,比如说今天对量子点感兴趣,明天又对生物医药来电了。但是能力结构决定了你在哪些方面更容易发挥特长。如果你更喜欢做计算模拟,那就千万不要找以实验为特长的实验室。如果你更喜欢做实验捣鼓仪器之类的,那也最好去主要做这方面的实验室。当然前提都是了解你自己。

b)      理解你对博士阶段的期望。你是希望发很多文章,成为学术明星呢,还是希望轻松过个几年混个学位找个工作或者顺带探索其他的兴趣爱好?如果是前者,那尽量选择高产实验室;如果是后者,可能轻松点的实验室更加适合你。当然,两种选择并没有优劣之分,个人选择不同而已。

2, 了解对方

a)       对方是否是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一个真正的科学家能够在自己的领域提出关键性问题及其可行性解决步骤的能力。当然,这个其实很难一眼看出来。我的建议是首先去看看她/他以第一作者和最后通讯作者发表的文章。注意,这里一定要是以第一作者或者最后通讯作者发表的。鉴于目前学术界合作交流挂名相当普遍,非第一作者或者非最后一位的通讯作者的具体贡献很难界定,有可能只是用了一下他/她实验室仪器,花一天做了一个实验等等。其次是在看这些文章的基础上总结出她/他的最科班的专业技能。现在很少有实验室或者科研人员只做一个方向,但是大多数都只有一个核心的方向,一般都和这个导师博士做的东西相关。确定他/她最科班的专业技能后,再看看她/他在这个方向的代表文章(比如高引用的,被持续引用的),看文章的思路是否清晰,是否解决了重要的科学问题,是否在该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另外一个建议是,自己想想一些相关的新的课题,和他/她讨论讨论,看她/他是否能够给出中肯的建议。如果该导师更加擅长忽悠,这样的讨论是很容易看出来的。

b)       对方是否是个好老师。好的老师很有可能是好的研究者,因为两个身份都需要条理清晰,高屋建瓴,深入浅出。去旁听他/她的一门课吧,最好是给研究生上的课。

举个例子,同样讲材料合成,不同的老师可能讲法大相近庭。比如有AB, C, D四位老师,他们的风格可能分别是这样的:

(A)      高屋建瓴不拘小节型。时间空间跨度大,讲出了很多做科研的思路来,比如大的问题是什么,发展历史是什么样子的,这里面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最重要的性质是什么,研究热点在哪。但是整堂课可能对于具体的合成方法没有花太多时间,需要学生课下花功夫自己学。

(B)      深入浅出型。这种老师条理清楚,逻辑清晰,能够同时兼顾大的科研问题和具体的研究方法,讲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对于整体和细节的把握非常精准。学生上完课觉得学到了很多东西,学有余力的学生也可以在他/她的指导下深入了解课题。

(C)      平淡无奇型。讲课平平淡淡,事无巨细,不抓重点,没有特别大的创意。一般来说他/她做学术报告的风格也大概是这个样子。

(D)      东拉西扯型。整堂课涉及到很多不太相关的例子,看似旁征博引,实则有点哗众取宠,讲课内容含金量不高,回头你还要花很多时间自己看书。


A)导师一般都是功成名就了的,他们能从一个比较高的角度点拨学生,但是对于细枝末节可能没有太多时间精力。这种导师适合能力强可以独立开展科研活动的学生,只需要从导师身上学到科研的思维,而具体方法自己可以琢磨出来。(B)导师一般都活跃在科研第一线,适合领悟能力强勤奋刻苦的学生,能力强更好,能力一般也可以。学生几年博士读下来,一定会学到不少东西,能力也得到很大提高。(C)导师可能比较有耐心,适合基础比较差需要事无巨细指导的学生。认真读博几年下来,学到的东西也可能会不少,但是思维能力方面的东西需要自己领悟。(D)导师思维比较跳跃,性格外向,适合能力比较强,善于交流的学生,否则你不会太读懂他们的意思,学到的最大的可能是他们与人相处和宣传自己工作的能力,科研思维可能更多需要自己领悟。

c)       对方是否是个好人。这个是个前提,如果对方是好的科学家好的老师但是不是个好人,尽量不要选。判断对方是否是个好人,可以问问实验室以前的成员,看她/他是否会给写好的推荐信,是否会主动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是否说一套做一套,在业界的名声怎么样等等。如果对方至少是个好人,即使对你以后的职业生涯没有什么太大帮助,至少也不会在关键时刻坑你一把。

备注: 以上小结可能比较适合北美选博士导师的情况,国内可能不太一样。

此文首发于我的个人微信公众号:朝夏随笔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63840-1084860.html

上一篇:博士那些年踩过的坑 (2)
收藏 IP: 73.83.151.*| 热度|

17 郭战胜 张红光 徐明昆 马臻 白龙亮 王德华 陈波 刘永和 李毅伟 黄永义 孙露 梁劲康 李帮建 刘波 张鹰 孙立杰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8: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