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安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陈安博士 御风而行,把酒邀月,穷极宇宙,留意身边

博文

层出不穷的论文排行榜究竟满足了什么心理? 精选

已有 8870 次阅读 2019-8-9 16:04 |个人分类:专论—管理学论稿|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论文, ESI, 指标, 学术

  最近,ESI又被拉出来示众了一把,因为其简单粗暴地将一些不怎么相干的具体学科模糊地聚类到了一起,而和SCI一样地,一定存在某些领域内被同行普通认可的学术期刊没有体现在ESI期刊里面的,一个问题的另外一个方面是,ESI期刊收录的也不见得是一个行当最好的杂志。而对于计算机这类学术会议发表要优于学术期刊刊载的领域,ESI干脆连会议论文集都不收录,更为该行当的学者们诟病。

  其实,一个尚活跃的学者一定是知道究竟哪些学术期刊,哪些教授博士正在做的工作是本行当内最重要的的,所以,这些标志性的大家们及其团队成员在干什么,哪怕仅是动向而不见得是发表出来的东西,才是同行最为关切的。学者们并非是没有眼光和视野,反而是有很敏锐的眼光与视野。只是因为这些主观上的感觉换不来什么,包括排行榜里靠前的荣耀和实在的利益,所以,聪明的学者当然弃实质而选形式了。

  而负责利益分配的人,很多并非学者,只是教育科研行当的管理人员。其实,即便是学者,当你走上了管理岗位之后,也很难一下子评判出来眼前几十上百个人的学术水平。一般情况下,这些人都不是一个领域的,甚至不是一个大领域的,如数理化天地生这般的鸿沟般的差别。

  我本人一度当过大学学术委员会的委员,每到评职称,大量的怀揣学术梦想或仅为稻粱谋的副教授讲师博士们就会到我这里送复印好的评审表,从数学、物理、医学到文学、艺术都有,撑死了只懂一点数学和一点管理学的我就必须拿来掂量,到底成果们是好还是差呀?说实话,很多事情,不同学科之间完全判别不出个头绪来。

  我想,纯粹的科教管理人员更是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所以,大家渴盼着有某种标准能给出个答案来。

  ——SCI当然会有用

  H指数也能有价值

  ESI对于评价机构而言多好啊

  不管怎样,这些可以直接算出来的指标一就帮着发愁怎么评价的管理者解决了学者个体或者机构学术排名评价的复杂问题,将个人判断变成数量化的清晰判据,真是正困着有人送来了枕头。

  对于机构而言,ESI也算是个可爱的家伙,因为它是动态变化的,只要某机构的某学科有某两个月曾经进入过排行榜,就可以大张旗鼓地说我们学校某些学科已经ESI了呢,完全可以不理本月开始其实已经掉下来的悲惨现实。


  评价之难不只在中国,西方发达国家其实也一样。只是,稍微不同的是,我们要用这指标来排排队分猪肉的,而发达国家呢?只影响猪肉的一小部分,更多意义上无非能否锦上添花而已。

  区别就在这里。对于正在大干快上的中国的大学们,就要靠这个鼓励年轻学者们把自己塑造成敢死队队员,为学校的排名贡献自己的青春和力量,同时在这个过程,自己的小利益也能够本质性地跃上一个台阶,小日子红红火火起来,甚至孩子玩具的级别都能有所升级换代,这样的诱惑不可谓不大。


  而我们最大的理想其实是,每个学者都丰衣足食,不为吃穿行发愁,不为老婆的一件新衣服和孩子的新玩具而算计来算计去,然后心无旁骛努力做着以1%的概率改变人类命运的科研,而一旦自己的这1%概率产生作用,就会在同行里建立起巨大的权威和影响力,甚至书写进科学技术学术的历史中去,带来的荣耀超越一个时代——这就是学术的理想国。

  但是,当个人利益与发表论文和相关指标一步一趋时,每一个指数的上升都代表着更多利益的攫取,哪怕完全没有世俗欲望的人都会被挟裹,更何况,今天很多学者的追求原本就是利益优先,学术进步和个人内心的崇高荣誉感退居其次呢?


  老夫已过青年,正在中年的路上一路狂奔向着老年状态而去,从自己博士生时代就格外喜欢写论文,一年的时间内多时能发表近二十篇(不好意思啦),但这些论文除了超出保障毕业所需的数量很多之外,从没有给自己带来过什么实在的利益,就如我一天能在科学网上写50篇主题完全不同的博文并真愿意写出来发布一样,仅为满足个人爱好而已。发表这些论文的期刊或学术会议,俺们也不从管它什么级别和层次,基本到达了爱在哪里发就在哪里发的状态,应该说,内心的快乐还是很充盈的。

  而现在,自己的学生们都要面临毕业的基本门槛要求,我这个喜欢随心所欲学术的导师也就只好开始带着大家猛烈追求SCI/SSCI,内心究竟是何煎熬是可想而知的。2019年上半年,我们团队也Online 7篇所谓SCI论文了,从所谓的一区到四区不等,这么一排排的英文字母们列出来,煞是好看,甚至都有点性感了呢。但是,其中有的研究意义究竟有多大,俺们还是清楚的,但是学术期刊们就喜欢这些调调,年轻时不甘屈服的自己也就在年近半百时屈服了,尽管自己勉强为之的时候内心总还是暗自羞愧的。

  比较起SCI来,我更喜欢的其实是写作中文的约稿,哪怕名不见经传学术期刊的约稿,只要可以让我任意发挥,都乐意为之,最近发表了三篇这样的约稿,我颇觉比那7篇SCI更值得喜悦呢。

  但愿人人都能欢乐地科研,机构们追求内在的强大同行的拜服,而不是排行榜上的前茅。

  这一天我猜不会太远了......



论文与评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483-1193028.html

上一篇:在大连理工大学讲授《科学思维与人文素养》(一)
下一篇:为什么到了研究生阶段还需要通识教育——也说电子科大的那一纸处分
收藏 IP: 159.226.34.*| 热度|

39 郑永军 黄洪林 武夷山 杨正瓴 雷宏江 冯大诚 黄玉源 季丹 姬扬 褚海亮 王安良 苏德辰 梁洪泽 王从彦 张忆文 吴斌 孙颉 马红孺 黄永义 徐绍辉 刁承泰 闵应骅 周健 朱志敏 李学宽 靳建辉 邝宏达 史晓雷 程帅 周春雷 黄仁勇 蔡宁 赵明 刘光银 王秉 郭新磊 汤茂林 周忠浩 王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23: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