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交叉性和复杂性学科的一种新分类及其意义
热度 2 吴超 2022-11-10 08:41
交叉性和复杂性学科的一种新分类及其意义 作者:吴超 对交叉学科和复杂性学科的分类过去已有成果,个人也曾做过一些研究。可最近又在思考学科交叉、综合、复杂等问题并有了一些新认识,如果从研究对象去分析这些问题,个人得出了一种也许是新的分类方式,具体描述如下: 如 对于交叉科学,基于研究对象 ...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5127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什么是真正意义的高影响力文章?
热度 1 吴超 2022-11-3 10:08
什么是真正意义的高影响力文章? 个人近十多年主要从事安全理论的研究,与研究生和课题组老师一起也发表了不少文章。由于在学报发表的文章总的来说需要有创新性和学术性及一定深度才能发表,但这种特点不利于文章的普及性推广应用。为此, 4 年前我们做了一个尝试,把过去已经发表的一组有共性内涵的文章的 ...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1904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1
较早发表的原创成果的被引如何延续?
热度 5 吴超 2022-11-1 14:45
较早发表的原创成果的被引如何延续? 近十多年在论文和教材专著投稿时,经常遇到编辑和审稿专家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有些参考文献的发表时间太老了,最好引用近十年来发表的文献。有的期刊写作指南甚至将引用新文献作为强制要求提出,在实操上作为判断文章的新颖性和录用标准。 提出这样的问题人大都基于这 ...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5700 次阅读|8 个评论 热度 5
杂谈:为何做了很多事却少有东西流传下去?
热度 1 吴超 2022-9-19 19:04
杂谈:为何做了很多事却少有东西流传下去? 在科学研究中,能做出一些能流传下去的东西,大都是理论的东西、普适性的东西、能解释很多现象的东西、能被编入教科书的东西、不需要数据的东西、等等。 新的科学理论成果不可能在短时间内靠组织一大批人来研究就能做成的,理论研究从来就是少数人的事。科学理 ...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1630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人没有“顶线”也是大问题
热度 1 吴超 2022-9-9 12:39
人没有“顶线”也是大问题 人不能没有底线,这是大家认同的,也是众所周知的。人没了底线,就可能什么事都干得出来,就可能走向犯罪深渊。 但人没有顶线(上线),是否就没有问题?俺觉得这也是有大问题的。现在社会对人的顶线教育好像很少,许多政策和宣传甚至在往无顶线方向引导。其实,顶线和底线也何以 ...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1404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1
给有困难的中青年老师一些不成文的建议
热度 3 吴超 2022-9-1 12:27
给有困难的中青年老师一些不成文的建议 本来这是一个私下聊天的话题,但作为一点经验之谈敞开说了也没什么。 说实的,现在高校有困难的中青年老师还不少,有的感叹拿不到国家项目缺少经费,有的感叹没有平台缺少支撑,有的感叹没有帽子缺少敲门砖,有的感叹日常事务太多没有时间做学问,有的感叹没有遇到贵人提携 ...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9282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3
大脑思维也是科研平台
热度 3 吴超 2022-8-23 17:46
大脑思维也是科研平台 今天阅读并转发了王秉写的“安全研究需要思辨研究,应纠正过度“数学化”与“实证化”倾向”的博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953670-1352254.html 。文章是王秉这几年开展安全理论研究的心得体会和经验,文章把思辨的内涵和步骤及其意义都说的很到位,并与安全研究密切 ...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5510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3
创立新学科的一点经验之谈
热度 6 吴超 2022-8-17 11:01
创立新学科的一点经验之谈 创立一门新学科分支有的领域很难,有的领域相对容易,一般说来,传统学科相对比较困难,而存在空白地带的新学科和交叉学科相对比较容易。从个人研究和创建安全新学科的经验体会到,新学科的创立通常需要经过从创造新概念或新定义、创建新模型,到创立新学科三个阶段,或称三步骤或三部曲。 ...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7248 次阅读|13 个评论 热度 6
安全学术40年漫记——前言
吴超 2022-8-10 14:57
安全学术 40 年漫记——前言 近日花了些功夫,将自己在新浪网和科学网博客从 2007 年 5 月以来发的 1000 多篇博文中选出 200 多篇汇集成册,约 40 万字,并起了个名字《安全学术 40 年漫记》。不管这个集子出版与否,能够把这些博文梳理成册,自己感觉也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以下是集子的前言 ...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3645 次阅读|没有评论
不知为何Corresponding author要翻译为“通讯作者”?
吴超 2022-8-2 15:31
不知为何 Corresponding author 要翻译为“通讯作者”? 恕我无知,中文“通讯作者”应该是 Corresponding author 的译文且其使用时间晚于国外的 Corresponding author 吧? 通讯作者在百度百科的解释为“往往指课题的总负责人,承担课题的经费、设计,文章的书写和把关,对论文内容的真 ...
个人分类: 科研杂文|4735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5: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