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fter50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fter50

博文

综合学科的交叉属性有待深入研究

已有 4278 次阅读 2016-8-13 21:39 |个人分类:安全科学理论|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综合学科的交叉属性有待深入研究

综合交叉学科的交叉属性有利有弊,说其利的一面主要是有利于新学科、新产物等的诞生,当两种适宜的学科交叉或碰撞到一起时,可能就有了新理论、新方法、新原理的出现,但如何运用它们去解决实际问题,却有待深入研究;当两种适宜的产物交叉到一起时,可能由于发生组合或化学作用,新的产物就出现了。

按交叉的形式分类:交叉的形式有多种多样,如穿插、包叉、重叠、捆绑交叉、平面交叉、立体交叉、N维交叉等。

按交叉的自动程度分类:交叉可分为人工交叉和自然交叉,人工交叉是指通过人为的干预和协调,是不同的学科交叉到一起;自然交叉是由于客观的需要,不同的学科交集到一起来了。当然还有一种情况是人为交叉和自然交叉同时起作用。

按交叉的可视化分类:交叉可分为有形交叉和无形交叉。

按交叉变化的情况分类:交叉可分为静态交叉和动态交叉。

按交叉的涌现性分类:交叉可分为正涌现交叉和负涌现交叉。

还有更多的交叉分类方法。研究交叉的分类、形式和规律有利于交叉学科的发展和解决交叉中存在的问题。

现实中的交叉显现也经常给人带来许多烦恼,比如组织管理机构的交叉。交叉过多出现机构重复,管理工作互相推诿;交叉不到位,就会出现管理空白和漏洞。有交叉的情况必然出现很多交叉界面摩擦、边界梯度等问题。

列举两个典型的例子:

典型例子1:安全管理的交叉是客观存在的,比如国家安全、公共安全、交通安全、食品安全、信息安全、文化安全、生活安全、生产安全等等,就经常交错在一起,而且这些安全问题又与其它问题交叉在一起,如果将管理组织归为一体化统一管理,必然机构非常庞大,操作起来还是需要分解细化;如果将其分开由不同管理部门分管,则容易出现机构重复,各部门职责如果实施不到位,有推诿现象发生,就会导致出现一些无人管控的真空地带。这些都是管理上很可怕的事。安全学科的综合交叉属性在本质上导致安全管理机构的设置比其他领域更加困难。

典型例子2:编撰一部《安全管理学》教科书,大的交叉肯定会涉及安全学和管理学,这是不可能避免的,因为书名就是两者之和。就安全管理学主要内容而言,也牵扯到很多安全学科的分支,例如:开展安全管理需要依据安全法规进行,安全法学的引入不可缺少;安全管理需要讲到安全管理方法,人性和组织行为科学不可避免会涉及;安全管理需要讲原理,安全科学原理不可避免会涉及;安全管理需要讲系统管理,系统工程科学不可避免要涉及;安全管理需要讲安全信息管理,信息管理系统不可避免要涉及;安全管理需要讲行为管理,行为安全管理不可避免要涉及;安全管理需要讲企业安全文化,安全文化学不可避免要涉及;安全管理需要讲应急管理,应急管理理论不可避免要涉及;安全管理需要讲安全统计,安全统计学不可避免要涉及;安全管理需要讲事故调查,事故调查方法不可避免要涉及;等等。其实,就上述安全管理学各部分内容之间,也有很多相互交叉的。有些不理解安全学科属性的人,经常对安全学科教材的作者提出类似“减少交叉内容、减少重复内容、划出学科分支边界”等问题,这是基本做不到的。但现实又要求作者这么做,面对这一难题怎么办?1)如果是独立的一本著作,而且不限制篇幅,那就需要把一门课程所涉及的主要内容都纳入,这样的结果可能就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编写成一部系统的手册。2)如果是一个系列教材,而且每本教材的篇幅有有所限制,那就要有所侧重,将本学科分支的主要内容写清楚,其它只能参见相关的课程,为了使问题清晰化,最好设计一个教材导读图,将互相交叉的内容和来龙去脉表达清楚。

对于类似教材的交叉和讲授,总的来说还比较好解决。但对于安全管理组织机构来说,其重复交叉问题就没那么容易解决了。为了避免交叉重复或是出现安全管理的漏洞,这的确是个很大的难题。

绕不过去的“交叉”是综合交叉学科的一大特征。安全学科的交叉是不可避免的问题,这是由于安全学科的综合交叉属性所决定的。

学科的交叉、知识的交叉、组织的交叉、管理的交叉、权利的交叉、信息的交叉、等等,各种交叉之间肯定存在相似性和互补性,交叉问题的设计、处理、实施等,存在着很大的研究空间和空白,安全学科同样如此。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32981-996280.html

上一篇:综合交叉学科研究的层次问题
下一篇:什么时候我们能不“被”?
收藏 IP: 175.11.108.*| 热度|

1 陈楷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6: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