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出版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sciencepress 中国最大的综合性科技出版机构之一,科学家的出版社!

博文

中全新世中国北方草原的狩猎采集业文化及环境背景:乌拉乌苏西遗址研究

已有 1815 次阅读 2022-8-30 14:24 |个人分类:《中国科学》论文|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中国北方草原区是中西方早期人群交流的重要通道,是连接东亚地区古代农业人群、牧业人群与狩猎采集业人群的关键地带,同时也是对气候变化最敏感的地区。随着技术的发展和人群的迁徙,中国北方地区的生业模式曾发生过多次转型。

约3~1万年前,以细石器为代表的狩猎采集业文化在中国北方地区占据了主导地位。全新世初农业革命以来,农业活动广泛开展,至约5千年前后的仰韶文化晚期,北方农业文化的边界达到最大。而5~4千年前,牛羊饲养业在欧亚草原上自西向东传播,进入中国北方。生产力的提升带来农牧业人群的不断扩张,挤压着原本的狩猎采集业人群的生存空间。

北方草原上“最后”的狩猎采集业人群如何在压力下继续生存,又是如何走向衰亡?学术界对于全新世早中期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狩猎采集业人群依然知之甚少,相关遗址也鲜有发现。近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李小强团队、中国科学院大学杨益民团队及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胡松梅研究员等共同报道了内蒙古中北部乌拉乌苏西遗址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以“中全新世中国北方草原的狩猎采集业文化及环境背景”为题发表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2年8期。

乌拉乌苏西遗址位于内蒙古四子王旗的沙拉木伦河以西地区(图1),地处荒漠草原,干燥少雨。研究团队对遗址进行了年代学、动物考古学、分子生物遗存、孢粉学等方面的综合研究。遗址包括两个灰坑文化层,从中采集到了大量的动物骨骼(含烧骨碎片)和少量的石制品(图2)。动物骨骼较为破碎,从形态学上仅能鉴定为“羊”骨,需要借助分子生物学的方法进一步区分。


14.png

图1 中国北方旧石器晚期-全新世中期经济模式转变及研究地点

(a) 中国30~5ka BP北方狩猎采集业、农业及牧业人群活动范围变化; (b) 乌拉乌苏西遗址卫星图; (c) 乌拉乌苏西遗址地貌及植被航拍照片; (d) 乌拉乌苏西-灰坑1; (e)研究剖面及文化层. 1. 乌拉乌苏西遗址, 2. 水洞沟, 3. 柿子滩, 4. 下川, 5. 泥河湾虎头梁遗址群, 6. 大地湾, 7. 庙底沟, 8. 磁山, 9. 兴隆洼, 10. 四台, 11. 老虎山, 12. 庙子沟, 13. Obishir, 14. 通天洞, 15. 缸缸洼, 16. 石峁, 17. 陶寺, 18. 二里头, 19. 瓦店, 20. 山台寺遗址


15.jpg

图2 乌拉乌苏西遗址出土的动物骨骼

研究团队选取3件碎骨进行了ZooMS分析。ZooMS是一种肽质量指纹图谱技术,可以借助骨胶原肽段在质谱仪中的特征峰进行物种鉴定。综合形态学和ZooMS分析的结果(图3),遗址中的骨骼应属于羚羊亚科(Antilopinae),如黄羊、鹅喉羚在今天的内蒙古荒漠草原上都有分布,很可能是遗址人群的主要肉食来源。

16.jpg

图3 动物骨骼样品的ZooMS分析谱图

石制品数量较少,无法了解石器工具套的完整面貌。但根据压剥技术生产的石镞(图4),可见遗址人群掌握较为成熟的细石器工具生产技能。浮选法是通过考古发掘获取大植物遗存最为普遍和有效的方法,但在对遗址的浮选中,除炭屑外,没有发现任何碳化种子或其他的大植物遗存,也没有找到人群从事农业活动的其他证据。

17.jpg

图4 乌拉乌苏西遗址采集石器

木炭的14C分析显示,遗址年代约为4800-4400年前,相当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此前后,以5500-5000年前的庙子沟遗址和4500-4300年前的老虎山遗址为代表,内蒙古中南部已经出现了农业、家畜饲养业、渔猎采集相结合的复合型生业模式,并伴有颇具规模的建筑业和制陶业,周边的大湖为其生产生活提供了保障。相较之下,内蒙古中北部荒漠草原上的乌拉乌苏西遗址人群是很“纯粹”的狩猎采集者,其生产方式更为单一和“原始”,面对环境变化的抵抗能力也更为脆弱。

沉积物中的孢粉可以提供植被信息,帮助了解遗址人群的生存环境及环境适应性。孢粉结果(图5)显示,全新世中期的大部分时间,遗址附近的植被都为荒漠草原所占据,但文化层处于一个短暂的湿润时期,在该时期内区域草原的优势类群占比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荒漠向草原变化的过程。这种区域性变化也可与更大范围内发生的气候事件相对应。

18.jpg

图5 乌拉乌苏西遗址灰坑1所在剖面的孢粉百分比图谱

乌拉乌苏西遗址作为全新世中期欧亚草原上最后一批狩猎采集者的缩影,初步揭示了相关人群的生活方式及气候环境适应能力。大规模的冷干事件,伴随着周边农、牧业人群的扩张,欧亚草原上的最后一批狩猎采集者可能就在生存空间的不断压缩中逐渐消亡,或是与其他文化相融合了。期待未来发现同类遗址及墓葬,这将为理解相关人群的来源及其与其他文化的关系提供更多的证据。



更多详细信息,请登陆期刊官网,阅读原文。

中文版:马嘉成, 周新郢, 杨石霞, 饶慧芸, 李骄阳, 胡松梅, 杨益民, 李小强. 2022. 中全新世中国北方草原的狩猎采集业文化及环境背景.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52(8): 1591–1602

英文版:Ma J, Zhou X, Yang S, Rao H, Li J, Hu S, Yang Y, Li X. 2022. Middle Holocene hunting-gathering culture and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of the steppe area of northern China.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65(7): 1317–1327, https://doi.org/10.1007/s11430-021-9912-9


新微信底图.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8739-1353281.html

上一篇:2013~2018年中国县级氨排放清单估算
下一篇:JEC青年编委团队期待您的加入
收藏 IP: 124.17.27.*| 热度|

1 杨正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1: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