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凤凰网上看到几篇郑永年先生的博文,包括他对中国当代教育的评价。我之前也有个读后感写成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blog-528131-877067.html)。
最近所在的园区鼓励与高校对接进行技术攻关和技术转化,极尽热闹,也遇到一些奇葩现象,不禁无限感慨。做新产品得了点空,不禁又想在这里涂鸦几句。
“感谢你们的工作。可以看出你们是实心实意、踏踏实实做事的,非常钦佩。毕竟做SEM还要有所实力的,当年我在浙大要求爷爷告奶奶才能完成。
但恕我直言,因为你们是实心实意的,所以也希望你们理解我言语里的善意。包括昨天我们微信中,有些说法我是不接受的。但我会更多认为这是误会,而不是怨愤。因为除了几次通话,我们像样的沟通都没几次。我寄去的样品,也说明是从厂家得来。粒径方面也讲过,十几甚至几十微米都可以用。我们提过树枝状铜粉和球状铜粉的问题。2um样品厂家宣称是球状,所以提供你们做试验。另外我是外行,对你们的技术路线不甚了了,以为通用性和移植性很强,所以也就没有强调粒径,但2um和45um在制备方法上差别巨大吗?有机会我也学习学习,补补课。
再有一个我想你们在诚心诚意搞应用,无论我们合作成功与否,我是希望你们能够在这条路上取得成功。你们是高级知识分子,你们的情怀不在于仅仅搞应用完成考核或获得报酬,这是结果,而不是单纯的出发点。中国社会发展到这个阶段,老底已经暴露出来。过去我们可以压榨农民工,榨取他们的剩余价值,剥夺他们的土地,可以污染我们的土地,空气和水源,有些人可以移民可以一走了之,那些无奈的人,或者热爱这片土地的人,还要在这里生活。现在这种发展路径已经走到死胡同了。那怎么发展,这就是政府火急火燎搞创新战略的背景。
高校其实好好把教育做好就好了。如果想做些实际有用的技术或产品,那是一个系统工程。人的角色是很难转换的。就像我一个在企业做了很长时间研发的人员,看到高校或科研单位的成果,实话讲,“上不着天下不着地”。我当年做生物传感器,用了一种二茂铁的试剂,一次两次结果很好,应该说很优异。但二茂铁会升华,这是在做稳定性试验发现的,这个项目也就夭折了。后来我的同事去参加学术会议,发现很多用类似方法用二茂铁发的文章,很是冠冕堂皇,只能摇头苦笑。升华问题是不会说的,只是一个现象,一个结果,没有理论说明,更没有实用价值。我们有多少这样的“科研成果”?这个有很多的媒体报道和研究成果说明。
说这么一大段,是心存善意,也不辜负你们已有的工作和结果。如果你们要做应用,做产品,那从理念到思维方式要做巨大的转变,而从我和你们的接触,似乎还有很大不足。否则不如安安心心做个教师,像韩春雨那样。”
上面一段是我给一位名校教师的邮件内容,大家看看也不知姓甚名谁,做什么也不会知道,所以不会涉及别人的隐私。
中国的高校和科研单位做好为科技应用创新的准备了吗,远远远远没有。中国高校和科研单位培养的人才好为科技应用创新的准备了吗,远远远远没有!
这是一个体系。起码小学、中学还是应试教育。很多高校的教师,何尝又不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其实现在的创新,不是能不能做出什么新东西,而是怎么做出新东西,技术路线,工艺路线,安全,环保,成本等等,在学校和科研单位系统里,这些概念有吗?
不是中国人做不出集成电路,是我们的工艺路线不行,成品率不高,稳定性不够,所以用几千亿美元去进口。为什么超算机可以用自己的芯片?试问超算机有多少台,再说技术本身也会带来垄断利润,本身对成本不敏感。卫星有几颗?火箭要几枚?飞船?但手机芯片,电脑、家电这些社会大众要用的,大量的,需要强调稳定、可重复性加工的产品,我们在供应上还是有问题。
不仅仅因为官方的创新机构讲究表面繁荣,玩表面文章,还有在这个体制下的人员的思维惰性和惯性,喜欢干些“面多了加水,水多了加面”的活计,好像把体系搞得越复杂越显得水平高。可是那两个拿石墨烯诺贝尔奖的是用胶带实现的,这是什么“投入产出比”?而据说中国的高级学术打工者(国外的博士后)只会磨啊磨啊。大道至简,我们的教育少有提及。
所谓的文理分科,搞社会科学的不懂技术,这样他们只会嚷嚷,没有什么实打实的手段;搞技术的不懂社会科学,孤悬一角,不问世事,只会为我所用,这是不是跟被异化的科举有异曲同工之妙?
可是,没有人文情怀,眼界狭窄,心胸狭窄,情商低下,怎么可能在技术上能够提纲挈领,登高望远?只知道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看着,守着,既不去看别人的,也不让别人看,怎么可能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所以为什么那所知名大学能够出总理,也会出“跑跑”和“卖猪肉的”(没有贬义,只是论其与社会期望的差距)。什么是情怀,不是能背多少文章,能解多少难题。情怀是对“道”的体悟,是“跳出三界外”,是高层次上对世界的认知。为什么感觉我们的新领导人与众不同,一个少年磨难,自强不息,自学成才,没有被应试教育毒害;另一位则近水楼台,有国学大师耳提面命,又自我升华,深入社会生活的一线体悟,这才有可能对世界、对国家、对民众的“大处着眼,细处着手”。而应试教育出来的人,只会亦步亦趋,甚至走上歪门邪道(所谓最后只有“徒有虚名”“江郎才尽”之故)。
所以创新驱动,谈何容易。中国靠入世摧毁了西方的低端制造业。但教育仍然默守陈规,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如今,人们的胃口被吊起来了,但整个体系下形成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再去做针头线脑,不但面临外来竞争,自身也没人愿意做。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真让人不知该如何是好。
不要什么双一流,单二流了。美国的常青藤盟校没有政府投资的,微软、谷歌、苹果没有政府投资的,牛津、剑桥也是私人的。看到大大喜欢足球,就足球班遍地开花。唯领导意志,教育还是这样办,国家能避免掉进“中等收入陷阱”吗?
所以真要大声疾呼啊,要真正实现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从人的供给做起呀。
时不我待呀!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6 0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