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唯变化永恒...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lhua 世间唯变化永恒,以开朗的心简洁地生活...

博文

区块链是否能突破“不可能三角”?

已有 1838 次阅读 2021-10-28 22:37 |个人分类:智慧新世界|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区块链是否能突破“不可能三角”?


        关于“不可能三角”,孤陋寡闻的我的确以前没有听说过,因为不懂,所以好奇。原本以为网络可能搜寻不到,没想到搜狗百科有记录。

    搜狗百科到的“不可能三角(Impossible trinity),又称为三元悖论,三难选择或者不可能的三位一体。”再往下看,提出时间为1999年,理论创建人是保罗-克鲁格曼,理论基础是蒙代尔-弗莱明模型。提出背景是1997年在泰国、印尼、韩国等相机发生的金融危机...原来是同名不同意,不是我要找的“不可能三角”。

    继续搜寻,发现区块链领域也有一个与“不可能三角”与其同名,运用“不可能三角”+“区块链”搜了下,有点像,但却没有讲太清楚。于是继续追根溯源,更换关键字“不可能三角”+“异步网络”,哈哈,这次搜寻的效果不错,终于在“核聚链NUChina”找到了我想要的“不可能三角”:

    1985年4月,由Fischer、Lynch和Patterson(简称FLP)三位科学家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FLP理论。该理论证明了,在一个完全异步的分布式系统中,如果有一个节点出现故障,没有任何一种共识协议,能够实现完全的一致性。作为最重要的分布式系统理论之一,他们凭借该论文,获得了分布式计算中最具影响力的Dijkstra论文奖。

    2000年,在分布式计算原则研讨会(PODC)上,计算机科学家埃里克.布鲁尔(Eric Brewer)针对分布式计算系统的一致性(Consistency)、可用性(Availability)、分区容错性(Partition-tolerant)提出了猜想。

    2002年,埃里克.布鲁尔(Eric Brewer)的猜想得到了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两位教授Nancy Lynch和Seth Gilbert的证明,在他们发表的论文中,提出了CAP理论。证明了在一个分布式系统钟,最多只能同时满足一致性(Consistency)、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分区容错性(Partition-tolerance)这三项中的两项。即当网络存在分区时,提供可靠的原子一致性数据是不可能的,但是想要实现一致性、可用性、分区容错性这三个属性中的两个是可行的。在异步通信系统中,当没有锁提供时,如果出现消息丢失,即使允许过时的数据返回,提供一致性数据也是不可能的。在同步通信系统中,可以在一致性和可用性间取得一定的平衡。

    2019年3月19日,在核聚链NUChain微信公众号发表的黄连金—区块链不可能三角为什么不可突破一文中,作者首先阐述了FLP,CAP理论的来龙去脉,然后又对三个角进行了详细释义,然后重点论证了“不可能三角为什么不可突破”,其基本论证思路是,CAP理论在分布式系统中成立,区块链属于分布式系统,区块链必须遵守CAP理论,只要能证明CAP理论中的一致性(Consistency)、可用性(Availability)和分区容错性(Partition-tolerant)与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存在相应的逻辑关系,即可证明区块链不可能三角不可突破。

    上述文章通过对一致性(Consistency)与安全性、可用性(Availability)与可扩展性、分区容错性(Partition-tolerant)与去中心化的逻辑关系推导,得出结论为:一致性(Consistency)是安全性的必要条件;可用性(Availability)是可扩展性的必要条件;分区容错性(Partition-tolerance)是去中心化的必要条件。又通过CAP理论可以知道一致性(Consistency)、可用性(Availability)、分区容错性(Partition-tolerant)是不能同时满足的,所以得出:在CAP理论限定的条件下,安全性、可扩展性和去中心化不能同时满足,即区块链的不可能三角不可突破。

   但在今天刚刚买的一本由陈义佳、蔡天琪著的《区块链商业思维》一书的后记中,发现关于区块链“不可能三角”的一个观点——数字区块链无法实现的“不可能三角”在数理区块链上进行了规避,从而有效地解决“不可能三角”问题。

   什么是数理区块链?为什么数理区块链可以突破“不可能三角”?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20919-1309917.html

上一篇:Fear is not real
下一篇:新智三好: 爱自然、爱阅读、爱创造
收藏 IP: 183.220.74.*| 热度|

1 李宏翰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1: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