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u4335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4335

博文

净化学术生态环境离不开真正的学术评论 精选

已有 8257 次阅读 2008-3-15 17:04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净化学术生态环境离不开真正的学术评论

刘浔江

    公元200711月,四川师大钟华教授在《文艺研究》上发表了《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的迷失》一文,批评北师大文学院教授季广茂《意识形态视域中的现代话语转型与文学观念嬗变》一书文不对题、信口开河及屡屡出现常识性错误等,从而在大陆人文学界引发了一场令人遗撼的非正常学术纷争。一方面是教授的指责教授“身为名校教授、博导”、“质量显然与其身份不太相称”的过激批评,另一方面则是教授在自己的博客上连发10篇“自救”文章破口大骂教授、脏话不忍卒读,使中国自古皆然的文人相轻冲破樊篱上了一个新台阶、以致甘愿“放下身段,做回畜生”。如此奇观,也许百年难遇。但若仅此一例,却也难说不是学界的悲哀和不幸!

一场本可在学术范围内“心平气和,回归理性进行”的学术讨论,却为何演变成了一场极具人身攻击的非理性谩骂,实在值得我们很好的反思:中国有没有学术评论、又该如何营造一个公平合理的学术评论平台真的该从我们的学术体制和学术道德待层面上好好想一下了。      

早在1986年,冯登泰同志曾在《力学进展》该年第4期上写了一篇《钱伟长、叶开沅

<弹性力学>出版30年》的文章,我当时看了非常同意他的一些看法:不论是Love的《数学弹性理论专著》(Love,A.E.H.,A Treatise on the Mathematical Theory of Elasticity),还是铁木辛柯的《弹性理论》(Timoshenko,S.,Theory of Elasticity,尽管它们各有所长,但钱伟长、叶开沅教授的《弹性力学》毕竟是中国学者自已写的第一本弹性力学专著。虽说书中也存在一些印刷错误和微小疏忽,但“暇不掩瑜,无损于它的杰出贡献。”回溯上去,但谁又知道此前的1959年、《力学学报》第二期,胡海昌院士的一篇《评“弹性力学”》就给钱、叶这本专著判了死刑:1956年它出版不久,墨汁未干,就被从书店撤入库房。这里引入这一段往事是要说明在那个众所周知的年代,在行政及意识形态超强控制下中国没有学术评论:胡1959年对钱、叶专著的批判只不过是对钱政治批判的继续,不容申诉、不容辩驳、,解释也不行!而且类似这样的事情当时还有很多,有如苏联的李森科时代。科学、技术界如此,文、史、哲等领域也好不了多学少:批华岗、批俞平伯、批胡风……,最后发展到文革时期的“破四旧”、“批封、资、修”,正常的学术评论至此已荡然无存!

回到钟、季两教授的学术纷争上来,或问“科学春天”到来之后的今天,中国是否已有真正的学术评论,窃以为仍是任重而道远。

首先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从于我们今天的科技体制,而繁荥科学评论,有赖于健康的学术生态环境,但我们的科技体制的缺陷和不良社会风气却导致着学术生态环境的严重异化:急功近利|、短期行为、重量轻质、浮躁浮夸,以及学术届从权力、权威等都严重影响着正常学术评论的开展;量化评价,追崇获奖等也消解稀释了科学评论中的有效激励机制,学术评论很容易扯上人际关系,加之制度安排上对学术成果存在过多的利益附加,导致所谓的学术评论异化为互相吹捧,久之,一旦出现真正评论,被评者就很难接受,甚至发展到破口大骂、诉讼公堂。自然,而今不少被评者的畸形学术名誉观、体制赋予他们的等级以及他们自身脆弱的学术自信心(要不教授也不会一看到教授的书评会感到“魂飞魄散”,会觉着“杀伤力如此之大”)也使他们遭受学术批评时丧失理智,做出有辱斯文的事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简直是对我们这些学者、这些执教者的极大讽刺!

其次,我国学术生态环境中的学术泡沫日多,而学术泡沫与学术评论缺失成正相关。古人云“文以载道”,按说将自己的学术研究结果写成学术论著而著书立说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所谓“板凳须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就道出了为人称道的严谨写作态度。不畏清贫,能耐寂寞,历来就为文者必须恪守的信条。可如今一些“专著”、“教材”也变了味:据报载某高校一教师竟在三年里出版了六部书,还说“半年一本书算是慢的呢!”前一向一位同行告诉我他们学校不懂企业管理的一位老师写了好几本企业管理的教材。这些教材序言中所列编者中有来自中学教数学、现任学校教务副校长的,也有从未去过厂矿企业、现任人事副处长的等:可以说全部编者都是从未涉足企业管理的人。天下文章一大抄,只要有剪刀和浆糊,他们说“出几本书算什么难事呢?”还说“赔本的事我们绝对不干。有校长和位处权力部门的负责人参与编书,就不愁书卖不出去,光管理系学生人手一册就绝对赚钱!”至于凭着一句口说无凭的“获得某专家的好评”、或者一纸私人通信上的礼貌性的某句赞语、或者某文被某索引收录、或者没有学术会议规格的任何说明的会议论文,以及上述“专著”都成了某些人藉以获取专家津贴和廉价声誉的根据,这不能不说是学界的极大悲哀和遗憾!其中有的说它违反了学术道德是一点也不过分的。面对学术泡沫现状、学术道德问题却绝不是学术评论能说了算的。但没有真正学术评论的学术生态环境中将会出现更多的学术泡沫。

第三,我们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诸如中庸之道、明哲保身、故步自封、文人相轻和论资排辈等心理积淀常导致我们的科学评论先天不足,作为评论的评方意味着他在具有深厚的研究根底、相当的思想水平,以及深邃的学术眼光的基础上去评价一部著作,一项研究等的成与败、得与失,从而给他人以启迪、达到再创造的目的;作为被评方则应本着学术的实质在于求真,在于与同行对话,学术成果一旦发表就有义务接受同行评议的心态面对评论。但常见到的情况是不少评者都来自两面国,面对假成果、假论文、所谓的“专著”,……私下议论是慷慨激昂,针砭其弊;可正面相向却不致一词。更有甚者的是以权势压人、以权威压人也时有发生。就被评方来说不敢接受批评和评议,除却缺乏基本的自信心,本身可能有问题外,固步自封、文人相轻、好面子等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积淀就难说不再起着作用。

我们提倡学术评论和学术自由,愿我们的学者以一种道德宽容精神,不要文人相轻、贬褒无度、互相封锁、彼此掣肘,而要顾全大局、谦虚热忱,充分尊重前人和他人的劳动,正确评价和对待自己的成就和荣誉,既不固步自封,也不随波逐流,遵循学术评论的边界条件和规则,在正常的学术生态环境下,中国的学术评论必将进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期待着。

 

 

 

                                                     200838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17-18269.html

上一篇:力学学科的独立性及其评价体系
下一篇:高校教材刍言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4: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