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uanezh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uanezh

博文

高校发展新校区当慎之又慎 精选

已有 8796 次阅读 2017-4-22 07:30 |个人分类:教育法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大,很多高校老校区变得拥挤不堪,制约了学校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在建和已建的高校新校区已超过200个。985高校已经运行和拟建的校区数量达到140个,平均每所高校超过3个校区,其中山东大学的校区数多达9个。这些新校区普遍采取延伸办学的模式,即学校本部对所有校区实行“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新校区在实现办学空间拓展的同时,也带来诸多办学之痛。

  多校区办学首先面对的是通勤之痛。新校区一般地处偏僻,学生要经受各种生活不便之痛。不少高校的新老校区之间每年通勤支出高达几百万元甚至几千万元。一般学校在核定校车车次和频率的时候,既要考虑需求也要考虑成本,不可能充分、及时地满足所有人的需要。很多学生都有这样的经历:排队一小时,快到自己的时候满座了,只能眼睁睁看着校车远去,不得已去赶公交。校区之间的奔波导致师生时间和精力被耗散。很多教师觉得,每次往返新老校区耗时费力。

  多校区办学一般都会遇到“文化沙漠”之痛。主要的文化、艺术、体育活动集中在老校区,图书、资料等学习资源在新老校区之间的分布不均衡。新校区的图书馆就是大就是新,但“就是没有书也没有人”。教师天天也会来,但上完课就得匆匆赶班车走,学生普遍感觉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时间少、频率低。在许多学生看来,在新校区生活无异于“被流放”。很多学生认为,原本报考一所名校,所期待的就是“能够在百年老校的校园中感受文化的浸润”,没想到最终“却是在‘文化沙漠’之中苦苦煎熬”。

  多校区办学也会面临学科的割裂之痛。综合性大学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本该是常态。在新校区建成后,人为地将部分学科规划到了新校区,学科之间的联系就被人为割裂开来。原本内涵接近的几个学科之间交流很多,但有的被定义为传统学科,留在了老校区,有的则被定义为新兴学科,布局到了新校区,从此学科之间的交往频率便直线降低。在很多老师看来,到新校区寻求跨学科合作,还不如询问老校区的隔壁大学。不少老师在这个校区上课,但是科研所需实验设备却被布局到了另一个校区,只能赶到到新校区做实验。

  多校区办学所面临的管理之痛同样不容小视。国内高校的多校区管理延续了原有的条块结合管理模式。延伸管理和属地管理在具体管理过程中呈现高度的张力,管理人员受到校区管委会办公室的节制,同时又要对本部职能部门负责,容易出现相互推诿的现象,很容易导致多头管理、衔接不畅、效率低下等问题。新校区管委会办公室一般只拥有新校区事务的协调权,无权对教学、科研、人事、财务、资产等具体管理事项行使最终决定权。新校区的院系最开始习惯找校区管委会办公室协调问题,但逐渐发现最终能够解决问题的还是校本部的处长们。近来,苏州大学开始探索属地管理和延伸管理相结合的模式,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多校区管理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很多高校办学空间紧缺的问题,已经成为我国诸多高校办学的现实,对很多办学空间极度匮乏的高校还将成为未来可能的战略选择。但总体而言,我国高校还没有探索出令人满意的多校区管理模式。多校区办学成本非常高,多校区的校务管理也面临诸多矛盾和压力,因此我国高校在选择多校区作为发展战略的时候应当慎之又慎。

  (作者张端鸿,系同济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讲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5548-1050413.html

上一篇:高校人才竞争要讲规矩
收藏 IP: 223.104.3.*| 热度|

10 武夷山 农绍庄 王毅翔 栗茂腾 徐世文 蔡小宁 王林平 杨正瓴 biofans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9 09: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