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时空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onbin 自我营造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学术生态系统

博文

抗击疫情,为电吹风再生一次性医学口罩提些建议 精选

已有 14998 次阅读 2020-2-11 13:25 |个人分类:一孔之见|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口罩、电吹风、再生

先看报道:2月9日,复旦大学团队在《微生物与感染》杂志在线发表最新研究,证实使用后的一次性医学口罩,以家用保鲜袋包裹,家用电热吹风处理30分钟后可再次使用,不影响其原有的滤过截留效果,并可灭活污染的病毒。

刚看到这个报道,我有些疑惑,主要原因是用家用电热吹风加热处理30分钟,这个其实是很难保障的。用过电吹风的人都有一个经验,电吹风只适合于间歇工作的场景。一般电吹风的说明书上也有类似的建议:吹风机尽量不要连续使用时间太久,应间隙断续使用,以免电热元件和电机过热而烧坏。当然,现在的新型电吹风,里面都有一个温控器,当温度高于一定值时会自动断电,要等风机冷却之后才可以继续使用。

用电吹风处理口罩,使其再生,这个方法的确是民间土方,我前两天看到台湾的一个视频,也有类似的讨论,不过,他们只是用电吹风处理1~2分钟,而他们更担心的,似乎是高温会破坏口罩的结构吗? 1.png

2.png

现在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紧急,严重的医用口罩紧缺,人人想办法,这是非常不错的势头。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与公共卫生学院联合进行的“安全、快捷再生一次性医学口罩”的实验研究,是非常及时的,而且仅用7天就完成这项实验研究。这里给他们的责任心和高效工作点个赞!

为了更多了解这个实验的具体情况,我第一时间就下载《安全、快捷再生一次性医学口罩的实验研究》文章进行了阅读和学习(文章还没有排版好,还仅仅只是投稿的格式)。3.png

实验采用流行性感冒病毒模拟来模拟新冠病毒(2019-nCoV)污染口罩。大家也许奇怪,为啥不直接用2019-nCoV呢?因为2月7日上海才有首株分离的2019-nCoV病毒株,这也是复旦大学闻玉梅院士团队下的工作。有关上海首株2019-nCoV病毒株分离出来的新闻,今天复旦大学官网也发布了。我相信下次再重复类似的实验,就可以直接用2019-nCoV病毒株了。

根据《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的说法,我们目前对冠状病毒理化特性的认识,是综合了对非典病毒(SARS-CoV)和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ERS-CoV)的研究。病毒对热敏感,56℃处理30分钟灭活的说法,也是来源于此。在没有其他资料和根据的前提下,实验研究中采用这个标准来进行,似乎也是无可厚非的。

4.png

所以,这个研究就采用两种加热方法,恒温烘箱干烤和电吹风热风处理。为了防止吹风过程中将沾染的病原体散布出来,将实验用的口罩用保鲜袋进行了包裹(保鲜袋在这个温度下不会熔化)。具体的染毒过程,这里先按下不表,并不妨碍我们对这个实验的理解。

最后的实验结果,烘箱56℃及热电吹风30分钟后,对口罩的滤过截留功能均无显著影响;经热吹风30分钟后,病毒几乎完全被灭活,与没有病毒的对照标本相当;而烘箱56℃处理30分钟,由于标本外包有锡盒,未能完全灭活病毒。

从实验研究的角度来说,这个实验是成功的。但是,这个实验明显还有不少瑕疵。我提出来,供大家参考。

首先,56℃下处理30分钟,这通常是灭活血清等标本中病毒的条件,是一个实验标准。而下文中对于SARS病毒获得温度耐受性的实验研究,是在病毒培养的上清液中进行的,而在干热条件这个温度是否依然合适呢?在实验室常规高压锅灭菌中,所需要的处理条件是121℃20分钟,而干热灭菌需要的条件是160℃ 2小时。

5.jpg

所以,我们有理由怀疑,在干热条件56℃处理30分钟是否合适?现在这个实验研究的结果显示是成功的。但我们不要忘记了,目前只是针对流感病毒的处理结果,甚至连其近亲SARS也没有测试过,我们不能由此推论是可以用于防止目前的新冠病毒的。虽然复旦大学的这篇文章,其题目对应于其实验研究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在目前这个背景下,是否会被公众误认为对预防目前的新冠病毒有效?从严谨的角度来说,至少要进行一个说明。如果没有,那么我这里就算一个说明了。

其次,我前面说过了,56℃30分钟处理这是一个标准设定,在具体实验研究中,并没有针对10分钟,20分钟,60分钟或更多的时间进行测试,也没有针对更高的温度或更低的温度进行测试。那么这用于指导大众的实践操作就略显不足。也许更高的温度会破坏口罩的结构,影响其效果,那么究竟到多高的温度才会产生破坏呢?在更低的温度下,又需要延长多少时间的处理呢? 所以,普通大众要按照56℃30分钟这个标准来处理,并不能很好把握。我今天看到了作者的视频演示,但还是无法打消我心中的疑惑。

再者,文章作者已经说得很清楚了,有机溶剂如酒精、湿热处理会损伤滤膜,不宜使用;微波炉不方便处理含有金属条的口罩。我们暂且相信56℃30分钟干热处理有效,那么对于加热来说,其实有比恒温烘箱和电吹风更好的东西。比如北方有暖气片(北方多数小区供暖的标准是进水温度80℃、回水温度60℃)、南方可以使用电油汀(壳体表面温度是可以调节的)。另外,一些家庭条件比较好的还有烘干机,也是可以达到50~60℃甚至更高温度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将口罩放在保鲜袋中封口扎紧,然后放置在暖气片上面或者烘干机中加热,至少处理30分钟以上。

最后,我想用姜泓冰写的“热评:口罩再生中的院士初心”来结束本文,这其实也是我想说的。抗击疫情,人人有责!

热评:口罩再生中的院士初心

姜泓冰

一项关于口罩的研究,蕴含着一位院士、科学家的为民情怀、严谨作风与科学精神。

什么样的科学研究最有价值?前沿尖端少人能及的“桂冠上的明珠”,自然是;服务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应用性项目,也重要;但闻百姓呼声而动,不计得失,将自己掌握的科学知识、科学思维、科研能力,贴心地应用于“芝麻绿豆”般琐碎的当下需求,似乎更为难得。

大哉,闻院士!在口罩短缺的非常时期里,民间创造出来的“偏方”、“土法”、“急智”“发明”不少,一笑之下,是否有应用价值却不得而知。作为医学微生物学领域享誉海内外专家、86岁的闻玉梅院士,可谓医者仁心,急民所急,躬身俯就,却又不失科学本分,以科学精神和态度认真研究,纾解时困,不以事小而不为。贡献的,不只是小小口罩的重复利用,还有对科学家的初心、使命的再认识。其动机、理念和做法,引人敬仰之余,更值得我们沉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502444-1218016.html

上一篇:气溶胶传播?不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飞沫核传播或空气传播嘛!
下一篇:刚刚非洲之角发生的沙漠蝗灾会蔓延到中国吗?
收藏 IP: 101.87.156.*| 热度|

12 郑永军 宁利中 黄永义 王晨 侯德鑫 吕秀齐 周忠浩 苏德辰 吴国林 武夷山 张晓良 霍天满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9 15: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