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umouy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oumouyan

博文

谈谈科技创业(2):关于专业基础和职业技能 精选

已有 6581 次阅读 2014-2-8 11:16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科技创新, 科技创业, 职业技能, 专业基础

谈谈科技创业(2):

                                   关于专业基础和职业技能

 

                                                                                                                     邹谋炎

        教育和产业本应是密切关联的两个方面,但事实是,经济技术的发展明显地拉开了它们之间的距离:教育越来越严重地落后于产业。我国的教育科学领域推行的各种精英化培养计划和人员评价政策使得许多导师、学生不得不忙于生产论文,至于论文是不是有价值则很难说。以诺奖为最高奋斗目标的宣传在科技教育界盛行,但社会经济需求不会去等待那种不知什么才会冒出来的“颠覆性创新”。道理其实没有那么深奥,因为无论个人、企业、民族、还是国家,生存是第一需要考虑的问题。每个人可以问问自己:哪些是决定你生存发展最重要的基本条件?对问题的回答一定千差万别。但是,例如对多数科技人员个人来说,计算机可能比相对论对你更不可或缺。在这里请不要误会笔者有否定基础研究重要性的意图,因为“科技”二字表明,本文只希望和应用科学领域中的同行进行讨论。

        专业基础是指“坚实宽广的理论基础和深入系统的专业知识”,这是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的目标。且不论是否多数博士甚至教授都完全符合这个要求,无论怎么说,这是应用科学领域中许多教授、研究员、博士们的强项。可惜的是,特别是在中国,职业技能则是他们中许多人的软肋。

        职业技能是指现代企业中产品发展需要的技能、技术。例如电子信息领域中,各种语言的编程技术、各种应用软件技术、应用硬件设计技术、工艺操作技术、和达到产品目标的其他技术知识等等。职业技能是支撑高科技企业发展的骨干能量。

       不可否认,专注于专业基础或者专注于职业技能都有可能产生出有意义的科技创新。但更普遍的情况是,偏废其中任何一个方面,已经严重地限制了我们的科技创新能力。

       笔者绝非主张改变高等教育注重基础的模式,只是希望教育方面(管理者、教授、导师等)要适当关注产业进步,不要与产业过分脱节。建议教授们放下身段,学习一点本领域的职业技能。在德国,工业经验(经历)是晋升教授的必要条件之一,而在我国完全没有这个要求。如果中国的教授们有这个观念,将于己于国均有利。将培养教育中安排一定的职业技能培养机会,让学生、研究生有机会接触实际,情况会完全不一样。例如课程实习、短期讲座、企业劳动等等,条件是教授、导师们先要有准备。有职业技能的教授在多数学生中容易得到尊重。导师被称为“老板”或其他不雅称谓,常常是因为将学生作为劳动力,而学生做的职业性工作导师可能不太懂,所谓“指导”缺乏说服力,并因此常常引起师生矛盾。此外,不少教授积累了很有用的专业知识、技术,只差职业技能这一步,无法变成产品。按教授们的智商,这应该容易弥补,只是需要消除对新知识的畏惧心理。事实上,你只需要学习其中的概念、框架、要点,不需要完全掌握细节。这样和你学生的合作中就能够主动。

        职业技能是年轻人重要的生存本事。具有一定高科技职业技能的年轻人容易找到就业机会,在企业中容易生存,不少专注者能够得到好收入。但多数人事实上缺乏自主创造能力。接触过一些有职业技能的朋友,在大公司中是好手,但创造产品则非所长。例如,有人能够熟练运用多种微波电路仿真软件,如Ansoft HFSS,但如何进行原始设计就缺乏能力。有人是运用Cadence软件进行VLSI版图设计的高手,但缺乏系统级、电路级的原始设计能力,更缺乏基本单元物理设计能力。因此他们可以是职业能力强的高级打工者,但与创造产品的距离还相当远。拥有职业技能的年轻人想成为产品创造者,深入学习专业基础可能是必要的。

        一个应用科学的研究者,主要精力肯定应该放在专业基础的研究上,但花一部分精力学习职业技能,跟上产业发展的步子,应该大有裨益。产品发展事实上的产生新研究问题的重要源泉。那些实际问题不仅有用,还可能引出更深入的理论发展,引出书本、刊物上得不到的思路。发表SCI是有用的,但不够。而掌握一定职业技能的年轻人没有必要自视太高。跟着导师认真学习专业基础才有可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909-765587.html

上一篇:2013:旧的已经远去
下一篇:交通安全管理用雷达将迎接更新换代
收藏 IP: 210.73.1.*| 热度|

14 武夷山 梁洪泽 郑永军 叶春浓 彭真明 耿修瑞 李万峰 贾伟 彭思龙 杨文 wgq3867 biofans aliala lvxiaod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8: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