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ggplan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eggplan07

博文

自传、回忆母亲、巴赫的音乐,奇特写作方式:读“复调”

已有 1047 次阅读 2023-4-30 15:18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复调:巴赫与生命之恸,菲利普肯尼科特著,王知夏译。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23,原作名:Counterpoint: A Memoir of Bach and Mourning

是本类自传的书,主要的内容是回忆逝去的妈妈。这样的话题难以写就,虽然我是一个很理性的人,父母逝世是正常的自然情况,这一天终是要来了。可是我可以接受这个事实,却无法承受追忆的痛苦,因而一直无法下笔写写老人家们的往事以及对他们的思念,甚至这类作品也读的很少,因为很难读得下去。这本书断断续续的读了很长时间,感觉上过了好长的时间,今天写笔记的时候才发现是今年才出版的书,或许就是因为阅读的磨难过程吧。甚至我会想起那翻在九寨路上的香消玉殒的美女,早早便不习生活下降的学哲学的头脑,还有终是透着古怪的名人之子,或是那当律师却中殂的帅小伙,他们不都是早早便离世了,与我,又有何差别?

少年时节母亲对自己的严苛,以及对音乐的理解,特别的自己没有成为音乐巨擘,所以更加亲切。母亲(父亲提的很少),自然涉及了自我的成长,所以有些评论将这本书定义为自传体。

贯穿整个书的另一条线是巴赫的故事,粗粗的介绍巴赫的生平,特别强调了巴赫的“复调”:从“复调”写就的故事到陪伴我终生的对这首曲子的学习。我也下载了“复调”去听,长长的慢慢的,听不完的,很长很长,无法专注,只能是个飘过的背景声音,就是路上的树叶的声音,用一个降噪的耳机听一个与外界“噪声”无二的人工声音,在背景这一点上,二者真的没有差别。我听不出声音的世界,更无法透过音幕窥探九霄之上上帝的声音。一个是听个热闹,二是发个朋友圈显摆一下。哈。

自传和巴赫这两个故事纠缠在一起,想法便很好,可能一部分不足以支撑整个框架。所以我不知道这本书真正的目的是自传?亦或小说?甚至还是对巴赫的解读?光秃秃的书没有介绍,文后附的一个小跋但无书和作者的介绍。

巴赫的印象是单调重复对称规矩,对手指的要求很高,属于古典中的经典,做基础性练习用的曲子。没有觉得美妙。特别是那种大曲子,真的是催眠曲。这个复调说还真的是用来催眠的,哈,好玩。

但我知道有人喜欢这个曲子,但愿不是为了卖弄懂得冷门的知识。知识分子喜欢炫耀小众的东西。即要一线品牌又要小众高雅。比如背个小包要品牌LOEWE而不要背打工仔才背的品牌LV

实在话讲,只听过肖邦的雨滴,还是雨声或者说肖邦的曲子故事性更强一些,遇到听不懂的我便说这是在讲一个欧洲的古老传说,而不承认是自己的水平不够,哈。

不知怎的,想起来毛姆的“人性的枷锁”,那时的自传体就是规规矩矩的书写一个故事便是了,刀锋和六便士之类的故事性可能更好一些。

如果音乐有慰藉作用,那听另一首曲子会不会是平等世界?哈。物理人不相信平行世界的,如果有人说平等世界的物理人,那只会是想引起你爱怜的垂垂老人。

书中一些有意思的段落:

“困惑多半来自对未来的追求,或者说欲求”。

(上帝)“为我们创造幸福家庭所需要的一切条件,却没有创造这个家庭幸福”。

“与老友的联系,热烈而又沉默,这不是拖延症。我经常会想起他,但不断的拖延,沉默在不断的增加,不会是墨在纸上的淡润,而是随着年代而慢慢沉淀,会更加经常的想起来,但行动力却更加的消散,不会再去联系,因为举着听筒便会感到无聊。话是越说越多的。我只是组了一个群,告诉大家我在做什么,分享着我的快乐,但不会兴奋地去告诉他,这个真的好看”。

“高度的专注与严格的纪律还是投入感情和随心所欲的好奇”是巴赫成为巴赫的原因。

“巴赫在同室操戈的音乐政治游戏中玩得风生水起”。

“只有学过唱歌的人才听得懂歌曲,只有弹过琴的人才能理解音乐”。(跛脚的人不能当足球教练吗?)

“音乐对我来说总是那么神秘和神圣,充满着玄秘的力量”。

“我们记忆中最不可磨灭的画面来自最深层的自我受到震撼时的献祭”。

“以为懂了母亲,其实只是青春期的误会(误解)”,让我想起当年物理系的办事员。

“经常有人需要智者的陪伴而找上了我”。哈,这算是自恋还是自傲。

“为了一件事去做另一件事,为了解决一个困难创造出了另一个困难”。

“生活中很少有顿悟,人必须向前看,努力的结果并不是成功,正义在很时候都是制度而不是迟到,希望并不是生存的唯一原因,耐压力与适应性常常是生存着的更主要的原因”。

在致谢里感谢他的伴侣马吕斯,这个伴侣是他,到百度查了一下,没有条目,有几篇围绕着这本书的文章,里面有照片的,作者也是“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76855-1386324.html

上一篇:去了三星堆
下一篇:骰子的读音
收藏 IP: 36.104.212.*| 热度|

1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