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微信的流行,朋友圈热火朝天,曾经火的不行的QQ和微博热浪已经褪去,只留下难看的遮羞布,裹着日益娇小的身躯,苟延残喘。我曾经一度喜欢在空间上传最新的照片,记录工作和生活的点滴,几千张照片回头看时,总是嘴角微微笑,满满都是回忆。但曾经那些习惯在我空间点赞和留言的亲朋友好如今却好像人间蒸发了一样,留下的只是孤芳自赏和一声叹息。
然而微信朋友圈好像接过来了接力棒,最新的信息、照片、心灵鸡汤往朋友圈一甩,各路联系过的没联系过的都出现了,看着每天信息下面跟着的点赞和留言,内心还是有点欣慰,虽然点赞不一定出自真心喜欢,但最起码说明你还被时刻关注着。而往往又会因为你最想让出现的那个人,迟迟没有动作,也难免有一丝失落。微信充斥着生活和工作的每时每刻,微信朋友圈诉说着每个人每天的实时动态。快餐和片段式的信息轰炸成为社会主流,每个人都成为了新闻的个体发布者,微信的发展迎合了时代和民众的需求,而朋友圈/群除了诉说着点点滴滴的故事外,可能也圈住了一群既定人群。有事没事拉个群,搞个小组合,酒友群、摄影群、工作群、红包群….我们已经被群死死地圈住了。
一个一个群形成的圈子,似乎总有聊不完的故事,说不完的八卦,谈不完的工作,发不完的红包,人们乐此不疲,丝毫没有倦意,虽然偶尔有那么些时候,觉得挺无聊,屏蔽了群聊信息,但偶尔还是时不时翻出来看看,生怕遗漏掉了某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也许有人会说干脆退出,但似乎总能找到一个不管是否牵强的理由让自己还是留下来。我定义这种心理为“圈子文化下的机会成本”。
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产物,无法脱离社会单独存在,也深知自己需要向外界摄取足够的养分,圈子里面能人千千万,总是盼着某时某刻的一个突然信息,让自己豁然开朗从此一路坦途,亦或是因为自己内心的一些才华,习惯在各种圈子里卖弄学识,从而找到一些志同道合或仰慕自己的粉丝,变得惺惺相惜。更有美其名曰:广撒网,多涉猎,财富学识不会缺。人人都在学会自我安慰和自我激励,生怕成为大众的弃儿,为了内心的一点点小目标,不断的发着心灵鸡汤或寻找G点,大有拜师学艺或是指点江山的味道,尽管这些行为已经完全影响了生活或正常的人际交流。
从此看来,感觉人人都可以成为成功学的导师,缺的似乎永远是机会。但圈子文化真的能让人获得更多的机会么?工具永远只是工具,盲目的追求工具带来的利益,注定不能达到目的。真正的机会在于自我的不断挑战和自我超越,在于现实生活中的人脉积累,当你足够牛逼的时候,机会总是围绕你转,我们需要做的只是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抓住它;而自我超越的实现也就代表了对别人而言,你就是机会;当你成为别人机会的时候,我想通过社交平台涌过来的跟随者,我们都是存有一丝芥蒂的。圈子应该更务实,更真诚一些。人与人之间应该有更多的面对面交流,不是吗?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10 0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