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津的博客 (Meng Ji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nsblog

博文

从学生求研究生院到研究生院求学生 精选

已有 15190 次阅读 2014-3-1 18:27 |个人分类:有关科学与教育|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研究生

           我们今年的研究生招生基本完成。我在招生委员会待了四年,明年我希望能下了,这是一个很花时间的活,累死个人,至此说点心得。我们这个研究生院(见博物馆里的研究生院),每年招博士研究生4到6名,根据经费来决定。这是个“加速”的研究生培养系统,正常的要求,是学生在4年完成学业,拿到博士学位走人,这在北美是比较快的。这是个有实验性质的program,我以后再说。我们招收学生的比例,通常在10%到6%之间,也就是10个申请人中,有一个人能被接收。这个比例,和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常春藤学校的研究生招生比例差不多。

           每年申请时,学生在网上递进申请,包括自己的简历,GRE成绩,自己的自我介绍,做研究的statement,讲自己过去做了些什么,为什么对科学感兴趣,以及今后想在这里做什么事,为什么会选择这个研究生院,等等。外国学生还需要有TOFEL成绩,我们的底线是100分。最后是大学时的成绩单,以及三封推荐信。所有的材料齐全后,馆里的所有研究人员,大约45个人,就可以上网阅读和评议所有材料。每个学生的申请,至少需要有三个评议意见。我们权重的东西,是学生的研究经历、潜力和发表文章的记录。因为四年时间很短,到你完成学业时,你拿什么作为敲门砖去找工作?最后还是要看你有没有好文章发表。一个学生,不仅要从一个学校成功毕业,更重要的是以后能在事业和科学上能成功。而所有这些,都必须在有口饭吃的前提下才有意义。

           招生委员会的五个成员,在大家的评议和自己的判断下,对每个学生进行打分。排列出自己觉得最好的10位学生,以及自己觉得次好的10位学生。这个评分经过统计,会有一个最后的统计结果,最前面的10位学生和后面的10位学生。我比较会算命,今年前十名学生,全部在我的单子中。后十名学生,有9名在我的单子中,没有在我单子上的唯一一个学生,在后十名单子上排名第11位。所以我的同事说,这简直不可思议,我们都不用干活了,听孟津同学一个人说就可以了。

           在这个单子的基础上,我们评选出19个人进行面谈。其中一个人在野外,没法到纽约来面谈。由于这个学生在东南亚出野外,和我们有时差,我们不得不专门找了一天早晨,和他进行视频面谈。那段时间纽约大雪,交通很差,我很早起来,大早去参加这样的视频面谈,还是很辛苦的,路太难走了。其它的18个人,分作两批进行面谈。他们有人从德国来,有人从南美的哥伦比亚来。每一波面谈的学生,会在这里度过两天时间,有专门安排好的机会,跟我们现在的学生交流,从学生对学生的角度,去认识我们这个研究生院。也有机会跟以后的相关研究人员交流,参观相应的研究部门的有关设施,以及一个晚上的social,和馆里的研究人员,博士后,研究生等聊天,等等。最重要的事情,是和招生委员会的面谈,每个人一个钟头,在招生委员会5名成员前介绍自己,然后回答各种问题,很多是没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很折磨人的。最后是学生对委员会提问题,以了解他(她)想知道的东西。这个过程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地方,就是一个在书面上看上去很好或者还可以接收的学生,在面谈中很可能会完全翻盘。一个学生的思维、性格、对科学的认识和追求等,在面谈时能表露无遗。这个面谈的结果是决定性的。

         面谈完成后,在校的研究生,参加了面谈的博士后,以及所有的研究人员,都可以在被面谈学生的内部网页下留言,说自己的感想和看法。最后,招生委员会的五个成员根据自己的面谈体验,以及各方面的评论,在专门的会议上对每个学生进行议论,他(她)好在哪里,不好在什么地方,等等。然后每个人挑出自己觉得最该接收的5个学生。根据学生得票多少,再排出一个名单。非常精彩的是,前五个学生,全部在我的名单上,又一次证明我算命的能力。当然,我们也对处于灰色地带的学生进行了深入讨论,有时有激烈的讨论。处在灰色地带的学生排名次序,通常会有适当的调整,尽量兼顾到学术潜力、学科、男女、族裔分布等因素。但真正有争议的学生很少。

           今年我们确定收6个学生,备选的学生有5个。招生委员会的决定做出后,领导会立即把接收函件寄给最前面的6位学生。招生委员会的成员,会给和自己研究领域相关的学生写信,一般是两个人写,一个主写,一个当托,两个电邮给学生。这些电邮的目的,就是求学生,你来吧,我们收你了,这是个奇妙的转折。在这以前,是学生在尽力表现自己,求学校能录取自己。一旦我们费劲巴力地决定了录取名单,就希望被录取的学生都能来。通常名列前茅的学生,也会申请别的学校去做研究生,而且也会有相当高的机会被接收。如果他们最终选择去别的机构,对我们就是个打击。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挑到最好的学生,你就成功了一半以上。所以我们要努力让我们认为最好的学生来。学生们对我们的“讨好”电邮,一般的回答是,我很幸运被你们录取,会在截止日期前做出决定。这个截止日期前,就是学校受煎熬的时间。如果到时学生不来,选择去了别的地方,我们就必须在名单上顺延下去,把录取通知送给备选的学生。而备选的学生有可能在这个时间段中,已经答应去了别的地方。这个过程,我觉得对学生、学校两方都还算公平,不完全是一方决定另外一方的命运,两方都有受煎熬的时候,到头来都扯平了。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699-772124.html

上一篇:柳湾彩陶
下一篇:科学家的国际旅行是有必要的
收藏 IP: 123.119.232.*| 热度|

64 武夷山 张海霞 赵星 吕喆 曹聪 柴广路 刘艳红 李小文 王德华 周雄伟 程起群 姜虹 郭宪光 钟炳 陈湘明 秦承志 彭思龙 褚昭明 余文 王芳 霍艾伦 王鑫 王海冰 马磊 李心诚 唐凌峰 曹须 韦玉程 刘立 赵序茅 梁建华 杨大勇 蒋永华 冯龙 高友鹤 罗帆 张亚南 陈飞 苏光松 汪强 占华琳 谢尚 黄彬彬 王启云 张珑 徐晓 严少华 陈理 郭向云 赵美娣 赵紫辉 薛宇 庄世宇 廖晓琳 葛德燕 赵凤光 nimingtinghao wgq3867 h123y68 wwxxmm dulizhi95 tuner zhouguanghui ybtr392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7 07: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