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leader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angleader 教授,博士生导师,北邮信息安全中心主任

博文

“论文”庄谐说 精选

已有 5768 次阅读 2013-5-13 18:24 |个人分类:大学麻辣烫|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论文”庄谐说

杨义先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中心主任

灵创团队带头人

 

如今在大学,“言”必谈“论文”,“行”也必关注“论文”!学校评估、彼此攀比时,“论文”的“SCI”或“EI”几乎成了杀手锏指标;领导的脸面,需要“论文”镀金;教授的饭碗,需要“论文”加食;研究生的文凭,需要“论文”开路,……得“论文”者,得天下!有“论文”的厨师,就工程师了;有“论文”的处长,就教授级了;有“论文”的书记们,就博导了;……。“论文”好像真的就等同于“知识”了,尊重“论文”就是尊重“知识”,更是尊重知识分子了!总之,如果你三天不谈“论文”,嘿,嘿,伙计,你真的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大学工作”了!

看来,大学的“叶公”们,一直都在拼命地“好龙”!但是,真有人想知道这“龙”到底长什么样吗?某天,真“龙”光顾后,“叶公”们仍然会很喜欢吗?本人不才,没本事请来真“龙”,于是,只好在此仿真一条“虚拟龙”,供众家体验,找找感觉。

本文先以演绎法试图回答“论文是什么”,然后,再以归纳法探索“什么是论文”。

 

(一)“论文”是什么?

 

“论文”是什么?伙计,你也许觉得这个问题很幼稚,“论文”就是“论文”呗,还用得着追究吗!但是,如果你根本不知道某东西是什么时,就匆匆“以身相许”,这不是很危险吗?你也许会再反驳:大家都“嫁”给了“论文”,多我一个又何妨?不错,既然大家都蜂拥去了,少你一个又何妨,晚你一个又何妨,你为什么不先搞清楚“论文”的真相后,再决定是否“上轿”?如果愿意“上轿”,也应该先想清楚,今后如何在“婆家”成为真正有用的“相夫教子好媳妇”。你也许盘算着,只与“论文”玩“闪婚,闪离”游戏,一达目的,马上抽身,但是,其代价可能是你的青春和机会被损害,千万别捡了芝麻,丢西瓜!

不过,非常遗憾,虽经认真研究,其实,至今,我也不知道“论文”到底是什么,特别是在中国大学,论文到底是什么!于是,只好根据各种“论文”的层次,从低到高,分别描述它们是什么。但愿这些零碎的描述,有助于你决定是否接受“论文”的“聘礼”,甚至是否愿意成为“论文”的奴隶。

 

1)“论文”是垃圾,遍地都是垃圾虫。作为“论文”生产第一大国,无论是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比例,中国大学的“垃圾论文”都是空前绝后的,而且,还将毫无悬念地“始终遥遥领先于世界”。许多作者,明知自己的“论文”是垃圾,别人不会阅读,甚至连自己也都不愿意正眼多看一遍,但是,为了某种必须的程序,不顾恶臭,捂着鼻子,闭着眼睛,制造出一篇又一篇“垃圾论文”,真是难为这样的“垃圾虫”了。不过,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垃圾”很少流到国外,基本未破坏它国环境,这再一次证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宁愿自己受罪,也绝不危害他人。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每到研究生毕业高峰,校园墙上和地上都会贴满“代写论文,保证发表”之类的小广告;网上,这种“为人民服务”的“活雷锋”就更多了。也许我已经落后了,也许“存在就是合理”吧。

无论如何,我总觉得与“垃圾论文”玩“闪婚,闪离”游戏,确实是一件恶心的事情。更可悲的是,确有不少教授,当了一辈子“垃圾虫”,而且,至今还在心潮澎湃地,绑着他人一起“造垃圾”!不少大学,其实也早已沦为论文“垃圾场”,乐坏了废品收购的老板们。

 

2)“论文”是大粪,处处可见造粪机。伙计,我可没骂人啦!其实,“大粪论文”远好于“垃圾论文”,当然,“大粪论文”若放错了地点或“拉”错了时间,也会变成“垃圾论文”。“大粪论文”至少是作者自己研究成果的真实记录,或许因为“研究成果”本身的微不足道,或许因为没能完整、准确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描述出来,从而使得自己的“论文”仅达到“大粪”水平。不过,“大粪论文”至少还是有“肥效”的,况且,每个人在其学术生涯中,特别是初入师门时,都难免“拉出”少量几篇“论文大粪”;当然,也有个别学者,刚开始时,“便秘”严重,连“论文大粪”也“拉”不出来。如果某人因为自己的“描述功力”不够,“研究成果”被埋没,那么,造出这样的“大粪”就实在可惜,因此,必须加强基本功练习,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大粪”;如果某人一辈子只会“拉”“论文大粪”,或者不因“到处拉大粪”而害羞的话,那么,他就是名符其实的“造粪机”了,国内大学真不缺少“造粪机”。因此,作为一名有抱负的学者,你绝不应该“止于大粪”,而应该“粪”勇向前,比如,在“论文”选题时,就应刻意避开已经发霉变质的“陈旧”科研方向吧,否则,必定“拉稀”不止!

其实导师很可怜,想想看,每位研究生“拉”一篇“大粪论文”不算多吧,但是,对导师来说,就几乎就被“大粪”给掩埋了!幸好老夫已练就“掏粪神功”,已挖好超大型“化粪池”来降解一切“大粪”!

为了培养研究生,老夫豁出去了!妹妹,你就大胆地往前走吧!有“大粪”垫底,“鲜花”定会更美丽!

 

3)“论文”是粮食,勤恳耕耘有农夫。有了足够的“大粪”基础之后,播种并收获“粮食”也就顺理成章了。接下来,再用这些“粒粒皆辛苦”的粮食,去换取诸如职称、名誉、利益、地位等“生活必须品”,这应该也是无可厚非的吧。毕竟学者也是人,他们的需求也遵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也强烈地企望被“尊重”。不过,如今,“交公粮”的任务实在太重,在大学中,纯“农夫式”的学者太多,他们仅热心于“种粮”和“收麦”等,不想或者根本无暇栽培“参天大树”,埋怨“两季稻”太慢,企求“三季稻”,甚至奢想“四季稻”或“五季稻”。

我怀疑,只有“农夫”的“论文农业大国”,真的能够傲立于世吗?大学的掌柜们,假如你们别“催租太急”,也许有“杨百劳”愿意冒险去尝试“种树”,当然,肯定别指望当年“结果”,甚至有可能若干年后,这些“树木”会完全枯死。到那时,万望掌柜们,别学“黄世仁”,去逼“杨百劳”,拿“喜儿”抵债哟?!

 

4)“论文”是金砖,不可替代的敲门利器。学者没义务比他人更高尚!借助“粮食论文”解决了生存问题后,肯定有人愿意而且也能够继续打造若干水平更高、影响更大的“金砖”,然后,用这些“金砖”敲开一道道“阿里巴巴大门”:把“颜如玉”娶进“黄金屋”,把奖状、证书抱回家,把博士、院士等各色(绿色除外)“帽子”戴上头,把御用公章放进口袋,……。然后,功成名就,把“金砖”封起来,贡上堂,永久瞻仰;把黄金贴脸上,颐养天年。总之,情感和归属需求得以充分满足。

“金砖论文”令人羡慕,我们国家确实需要更多的“金砖”,即便当事人用“金砖”敲门,一夜发达,其他人也没理由眼红。你若不服,自己长本事,去打造属于你自己的“金砖”呀!但是,非常遗憾,在国内大学中,一方面,有些真“金砖”惨遭嫉妒;另一方面,许多“金砖”却又都是假的:要么,含金量太低;要么,甚至只是镀金的“泥砖”!这就悲剧了,因为,“假砖”还不如“垃圾”呢,它不但危害自己,污染环境,而且还败坏学风,甚至可能伤害他人。

 

5)“论文”是钥匙,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金钥匙。抛开动机,仅从学术角度看,“钥匙级论文”和“金砖级论文”的区别并不大,但是,前者以造福他人为目的,后者,以自我救赎为宗旨。虽然,无权贬低后者,但是,倡导前者也是更加值得鼓励的。

既然想打造“金钥匙”,就应该努力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这一点其实是非常困难的,因为,绝大部分学者只擅长于“把简单问题复杂化”),努力让“论文”走下神坛,把研究成果推向社会,让更多的人受益,激发更多的后继研究,启迪更多的智慧。

当然,打造“金钥匙”时,还常常也需要学者放下架子,担当若干“下里巴人”的工作,甚至承受误解和非议。您愿意吗?你行动了吗?真心盼望更多的成功学者,投身于打造“金钥匙”的活动中,成为令人尊重的“开锁匠”!

 

6)“论文”是梦,是“实现自我”的中国梦。既然,人类的最高需求是“自我实现”,那么,能够满足该最高需求的“论文”也就达到顶峰了。这样的“论文”便是“梦论文”!

当您不再“造大粪”,当您的“粮仓”已装满、“公粮”已交够,当您的“金砖”已封印或者已经打造了几把“金钥匙”之后,伙计,您该咋办?仅仅就地等死吗?!当然,不断地再多打造几把“金钥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另一种更好的选择,可能就是“追梦”,从心所欲,如闲云野鹤,飞翔在“论文”的自由天地中,“无为”而“无不为”。

虽然,并非每个人都有梦,每个梦都各不相同,每个梦也并非都能够变为现实,但是,我国确实需要一大批有梦之人和追梦之人。他们也许梦想着:用自己的“论文”来影响世界,甚至改变世界。无论他们最终是否实现其梦想,他们的一生都会是幸福且自豪的!

真心希望您的“梦”不是成为著名的“垃圾虫”,不是“造大粪”,不是栽种“五季稻”(袁隆平除外),不是抱着“金砖”上八宝山!更希望我本人不是在此痴人说梦。

 

(二)什么是“论文”?

 

伙计,如果你嫌上节的分层演绎法不够紧凑的话,那么,现在我再用归纳法来论述“什么是论文”。希望别又抱怨我的归纳法太抽象哟!

伙计,你也许以为我太啰嗦,既然,上节已经论述了“论文是什么”,何必本节再来重复论述“什么是论文”,它们不是一回事吗?确实,它们本应该是一回事,但是,在当代中国大学中,它们还真的就不是一回事!若不信,请你接着往下看。

首先,包括人在内的所有动物,其全部活动均可浓缩为两个字:一曰“行”,二曰“言”。此处的“言”并不仅仅限于实时的“语言”或“叫声”,而且还包括所有可(异地)传承的“广义语言”,比如,古人遗留的文字、图画、歌曲、器物、建筑等文物,以及录音、录像、光盘、数码等可以传给子孙后代的任何记录。

其次,与动物相比,人类的主要特点是:其“言”可以通过某些载体向后代(异地)传承。因此,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言”而不在“行”(注:克斯同志,请原谅,这个观点好像与你的“行为区分法”相左哟。幸好,俺不是党员,可以假装不知道你的著名论断: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是劳动)。

还有,人与动物的“行”虽然都不能被(异地)传承,但是,人的“行”与“言”却是可以相互影响的,从而,间接地致使人的“行”也可以(异地)传承。比如,一方面,人类在各种“行”中,获得感悟,然后,可将这些感悟记录成“言”;另一方面,人类在“行”之前,通常会从过去(自己或别人)记录的“言”中获取先验知识,然后结合自己曾经的“行”来指导现在和今后的“行”。我们把“行”与“言”的相互影响关系归纳成如下“言行定律”。

言行定律:1)“行”可产生“言”;2)“言”的主要功用是指导现在和今后的“行”!

以文字记录的“言”其实就应该是所谓的“论文”,当然,这里的“文字记录”也包括那些可以等效地转换为文字记录的东西,比如,录音等。至此,根据“言行定律”,我们便知道:“论文”是一种能够指导“行”的“言”,好“论文”或牛“论文”就是那些对“行”有更大影响的“论文”。

从“行”产生“言”的动机上看,“论文”可以大概分为三类:

 

第一类:让“行”现实收敛的“论文”。这类“言”主要是限制某些“行”,或鼓励只从事某些指定的“行”。这类“论文”的最典型代表便是宗教的经文或教规,当然,也包括各类法律、规章制度等文件。因此,哥们,假若你是大学的X长,那么,建议你努力从你的“行”中,从学习他人的“言”中,感悟并记录下这样的“论文”,使得它们能够让全校师生员工既心情愉快,又干劲冲天地接受你“限制”其“行”,而不是造出“垃圾”或“拉”出“大粪”来达到自己升职的目的。

 

第二类:让“行”现实发散的“论文”。这类“言”主要是支持或激励后人(当然,也包括此“论文”作者自己)从事某些未知的“行”。这类“论文”的最典型的代表便是大家熟悉的各类科技论文、发明创造等。比如,富兰克林在“行”(放风筝)中,发现了电,并将该发现整理成“言”(“论文”)发表于世,于是,几百年来,此“论文”便不断地激励人们从事包括发电机、电灯、计算机等新东西的研制和应用等“行”,而这些“行”又产生了难以计数的新“言”(“论文”)。因此,伙计,如果你真想成为科学家,那么,奉劝你关注那些有可能激发更多后续“行”和“言”的研究课题,而且,及时地把你的感悟“无失真”(至少是“小失真”)地记录成“论文”并传承之。“粮食论文”被“吃”进肚里后,很快便会被消化、被遗忘;“金砖论文”难度虽大,但是,它至少,于已更有利;若你能醉心于“金钥匙论文”,那么,你就对得起这个社会;若你愿意穷追“梦论文”,那么,你就对得起自己。

 

第三类:不刻意(现实)影响“行”的“论文”。这类“言”主要是想表达某些情感、记录某些事件或娱乐等。这类“论文”的最典型代表便是包括诗词歌赋、史记等文学类作品。当然,事实证明,此类“论文”的最初动机虽然不是想立即影响“行”,但是,它们对“行”的影响有时可能会更长久和更深刻,甚至影响可长达数千年,还有可能被演化为民族的行为特色等。

虽然,上述三种分类,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有交叉,但是,整体上的界面还是比较清晰的。因此,每个人都可以(而且也应该)密切结合自身的“行”,来整理自己的“言”,形成牛“论文”,而不是千篇一律地钻进“科技论文”的牛角尖。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今,在国内大学中,大家都有意或无意地否认了第一类和第三类“言”的“论文”地位,却一窝蜂地挤进了第二类“论文”中,甚至不择手段,不惜代价。

即使是针对第二类“论文”,目前也存在许多严重的误解,它们极大地残害了师生们的创新激情,比如,

误解1:以文字方式发表于刊物上的“言”才是“论文”。其实,专利、发明、软件、标准、技术报告、工程标书等都应该是“论文”,有时可能还是更有现实价值的“论文”;

误解2SCI(或EI)检索、刊物引用、新闻报道、获奖等才算是“言”对“行”的影响。其实,产生经济和社会效益、改进工艺、促进新发明和新发现等也都应该是评价牛“论文”的重要指标;

误解3:记录“成功”才算是“论文”。其实,科研工作绝大部分都会以失败告终,记录“失败”,让后人不再“重蹈覆辙”,也是对“行”的影响,也该是“论文”,甚至在某些情况下,记录“失败”的“言”,是更重要的“论文”,因为,科研其实是一个试错过程,前人的经验和教训都有价值。

误解4:“论文”一定要属于某个学科。能影响“行”的“言”都应该是“论文”,因为,世上本无“学科”这东西,只是后来,为方便成果的标记和管理,人们才编出了若干“学科筐”,把既有的成果放入不同的“筐”中。但是,这绝不意味着今后的成果也一定属于某个既定的“筐”!此误解,对“创新”的杀伤力很大,比如,每个研究生,每个学者都被人为的贴上了属于某学科的“标签”,如果,他或她感悟的“言”越了“雷池”半步,那么,该研究生就甭想毕业,该教授就“不务正业”。

误解5:“论文”是写出来的。于是,为了出“论文”,“学者”们就拼命地写呀写,在“格子”上爬呀爬,头发白了,眼睛花了,最终却一事无成,空耗一生。作为一种“言”,任何“论文”其实仅仅是对“行”中所获感悟的“无失真”(或“小失真”)记录而已。无“行”就必定无“言”,就更无“论文”。当然,如果没有“言”的基本功,那么,即使是有“行”(甚至有感悟),当事者也可能无法以“言”的形式,将“行”的感悟准确地记录或表述出来。这也是为什么不能因为某学者“拉”过一次“论文大粪”后,就将其全盘否定的原因。仔细想想,包括圣人在内,你们哪位每天不造一泡大粪?一个学者“拉”泡“论文大粪”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只“拉”“大粪”,不种“粮食”!

当然,关于论文的误解还有很多,不在此一一罗列了。

总而言之,什么是“论文”?以文字载体形式记录“行”之感悟的“言”都是“论文”。更进一步地,什么是好“论文”呢?对“行”的影响越深、越广的“言”就是越好的“论文”。如何使“论文”更好呢?主要途径有三个:其一,多“行”,以获取更深的感悟;其二,会“言”,尽可能减少记录“感悟”过程中的失真(这也是为什么要求研究生锻炼其论文写作基本功的主要原因,那怕他们“拉”出的是“论文大粪”);其三,易传,即,使它人能够完整理解并传承该“言”(这是“金钥匙论文”的核心标准之一)。

 

(三)结语:本文的动机

 

当今中国大学,围绕“论文”产生了诸多矛盾,比如,

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师生有矛盾。一方面,导师认为,按学校的要求,为了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就必须对研究生的毕业有“论文”要求;另一方面,研究生认为,为了增强就业竞争力,希望能够多与社会接触,甚至直接进入企业实习。其实,如果学校能够对“论文要求”有正确的定义,师生能够全面、准确地理解“论文”的含义,研究生能够明白用“言”无失真记录“行”的重要性,那么,上述师生矛盾自然就迎刃而解了。

在每年评职称的过程中,员工与学校之间也有矛盾。一方面,学校为了“公平”,对升职者有明确的“论文”要求;另一方面,为了“过关”,许多当事者便“狗拿耗子”,人为地,按需造出“垃圾论文”,甚至被“逼良为娼”闹出许多“偷鸡摸狗”的事来。其实,若为升职,更应该鼓励食堂大师傅写出结合本单位特色的“食谱大全”,而非引诱他去探索爱因斯坦相对论,虽然,相对论是乎更高雅!

在大学之间的评估过程中,在对教师们的考核过程中,确实应该有一些量化指标,而且“论文”也是最容易被量化的指标,但是,如果把这里的“论文”广义地接受为“以言的方式,记录行的感悟”,并以“言”对“行”的影响力为指标的话,也许效果会更好。

最后,我想向大学的掌柜们提醒一个重要的事实:对绝大部分教授而言,他们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需求等可能已经不是大问题了,如果他们的“尊重需求”能够获得满足的话,那么,他们将肯定聚焦于“自我实现需求”。这样的话,掌柜,你老人家还真的用得着搞“半夜鸡叫”吗?如果用得着,那么,马斯洛就错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53322-689599.html

上一篇:“影文”的发现与猜想
下一篇:全韵七言版《小学生标准字典》千字文
收藏 IP: 59.64.255.*| 热度|

6 曹聪 徐大彬 武夷山 李威龙 王金龙 梁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9: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