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元勋”邓稼先的百年诞辰。他生于1924年6月25日,逝于1986年7月29日,在他62年的生涯中,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物质财富主要表现在其领导、参与核武器研制工作的杰出成就,《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理学编-物理学卷2,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年)做了精准概括:
(邓稼先)领导完成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领导突破氢弹原理,为实现核武器实战化、突破小型化原理及关键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对我国核武器和高技术发展规划提出过极其重要的意见。
邓稼先留下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便是由他作为重要参与者凝聚成的“两弹一星”精神。“依旧青山依旧情”这是当年邓稼先去世后,他的同事陈云尧写的一首词的一句,青山依旧、忆情依旧。
笔者因缘际会,曾撰写有两本与邓稼先有关的科普小书。一本是2019年学苑出版社出版的《邓稼先的故事》,另一本是2023年海豚出版社出版的,面向儿童的带拼音读物《邓稼先:戈壁深处的“马兰花”》。
创作第一本的缘由是,大概2018年的样子,九三学社下属的学苑出版社编辑孟玮联系我,谈到出版社准备就九三学社中的知名科学家社员做一套科普丛书,而且是以连环画的形式,开本要比过去那种大,页数也不要多,就100页的样子。后来,孟玮联系了绘画师刘丹一。我负责文稿撰写以及提供绘图的基本参考资料,刘负责绘图。我创作这本科普书时,主要的参考资料是邓稼先遗孀许鹿希女士的《邓稼先图片传略》,在具体内容上不改杜撰,故在最后署名时,我要求责编用“许鹿希 原著”,本人改编的方式。做这本书时,还有一段插曲。许鹿希女士的侄儿许进,也在九三学社。出版社联系他并经许鹿希女士同意,他们两人还作为顾问出现在了该书的扉页上。不但如此,许进还写了几段文字,名为“写给读者的话”,置于了书的最前面。当然,与许进先生联系的,是责编李耕、孟玮两位,我并未直接与许进先生接触。但是在创作之前,孟玮转发了我一份许进先生做的有关邓稼先的PPT,供我参考;还有几张珍贵的照片,包括如下两张。这本书出版之后,记得出版社在四川梓潼“两弹城”还开了一次新书发布会还是什么仪式,我并未参加。
1981年,邓稼先(左)与同事在杭州岳王庙,许进提供
1986年6月25日,邓稼先在病床上度过了他最后一个生日,左为许鹿希,许进提供
第二本《邓稼先:戈壁深处的“马兰花”》是我的一位师妹唐靖联系的。她毕业后在出版社工作,记得最初酝酿时,我还在北京工作,创作这本书时,可能到了湖南。在之前那本书的基础上,这次面向少儿,改动很大,特别感谢唐靖,她在编辑稿件时下了很大工夫,使书增色不少。这本书的绘画师于春华也是唐靖联系的。该书纳入了海豚出版社一个名为“小灯塔人物传记”丛书。临近出版时,出版社希望找一位专家再审核一遍。我推荐出版社联系国家科学图书馆的何林老师(图书馆原党委书记),他多年研究“两弹一星”人物和精神,对该书提出了宝贵意见。
今年是邓稼先诞辰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在我国现代科学史上留下不朽功勋的科学家,这里把《邓稼先的故事》所撰的前言放在这里,以飨读者。
亲爱的读者朋友们,《邓稼先的故事》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这本小册子篇幅并不大,但全面展现了邓稼先“科学报国”、“以身许国”、“壮我国威”伟大而又平凡的一生。邓稼先是谁?他做了什么?为什么要写邓稼先?这不但是你么想知道的,也是我们创作的初衷。
邓稼先是我国著名核物理学家,是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的23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之一(当时他已去世13年,为追授),是中宣部等组织评选的“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邓稼先1924年生于安徽怀宁县,后来获得美国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在取得博士学位之后的第9天,他毅然乘船返回祖国。回国之后,他先是在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工作。从1958年开始,他的命运便于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紧密联系在了一起。他成了二机部核武器研究院(九院)理论设计部的主任,是我国原子弹、氢弹理论设计的总负责人。
1964年10月16日,新疆罗布泊的上空升腾起了巨大的蘑菇云,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仅过了两年八个月,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邓稼先在这凝聚了无数科研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辛勤汗水和智慧结晶的伟大事业中做出了杰出贡献,功标青史!在生命最后的几年里,他念兹在兹的是我国新一代核武器的研制工作。令人无比痛心的是,由于长期进行核试验,邓稼先的身体受到严重损害,因直肠癌扩散、医治无效,在1986年7月29日去世,年仅62岁。
邓小平在谈到我国“两弹一星”事业时说,“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邓稼先参与我国原子弹研制工作时,才34岁。他是儿子、丈夫,也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他视祖国的科技事业为生命,像战士一样,毫无犹豫地冲锋在前;又像将军一样指挥若定,通盘筹划着原子弹和后来的氢弹研制工作。从北京的核武器研究院,到青海原子城(青海基地),再到新疆罗布泊,都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核试验基地的戈壁滩上,见证了他的忙碌奔波;在去世12天前的手稿上,还谦虚地说自己只做了一小部分应该做的工作。
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在回忆邓稼先的一篇文章中谈到,他希望用五四时期的一首歌作为将来拍摄《邓稼先》背景音乐,歌词这样写道:
中国男儿/中国男儿/要将只手撑天空/睡狮千年/睡狮千年/一夫振臂万夫雄/长江大河/亚洲之东/峨峨昆仑/翼翼长城/……古今多少奇丈夫/碎首黄尘/燕然勒功/至今热血犹殷红
愿读者朋友们向邓稼先学习,像他那样做真正的“中国男儿”、民族脊梁!
《邓稼先的故事》封面,学苑出版社,2019年
《邓稼先:戈壁深处的“马兰花”》,海豚出版社,2023年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7: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