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求稳”的人生会发生什么?周耀旗似乎能给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海外旅居30余年,在获得美国和澳洲多所知名高校的终身教职后,他毅然选择回国继续研究;在个人主页上,有“Nature牛文”不挂,却挂了两篇“不上档次”的论文当代表作。他说:“一项科学研究的意义与是否发表在高影响因子期刊上并没有直接关联。”
多年以来,他仿佛一直在摆脱生活中的“惯性”。
周耀旗
深圳湾实验室系统与物理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资深研究员、科学网博主周耀旗在新书《出发:不断走出舒适区的科研生活之旅》中,讲述了他不断跨越国度、拓宽科研领域的学术生涯轨迹:从江南农村的高考起步,进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后远赴美国深造、工作,又转战澳大利亚,最终回归中国深圳,面向人生新挑战。
然而,这本书却不是简单的成功叙事,是一名科学家从失败到努力、再失败、再坚持,直至有所突破的奋斗过程的真实记录。其中宝贵的经验教训对年轻读者、家长,特别是对年轻的科研人员来说,这本书更是生活的感悟、教训的记录、避坑的指南。
(本文有赠书活动!赶时间的小伙伴可以直接拉到文末看活动规则)
从“成果几乎为零”到“接连发表十多篇论文”
“成功是建立在失败的长期堆积和发酵的基础上的。”这是周耀旗在深圳湾实验室官网个人界面中写下的一句话,也是他历经无数次“失败”的切身感触。
读博期间他远赴重洋,来到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师从Harold L. Friedman教授,开展液体统计力学理论研究。由于不适应导师的风格,那时的周耀旗成果几乎为零。他产生了巨大的挫败感,甚至怀疑自己:我是做科研的那块料吗?
虽然Friedman给予了充分的耐心,但周耀旗做出的结果总是和导师题目的设想相反。这样的痛苦磨合持续了一年多后,在Friedman的建议下,周耀旗迎来了第二位导师——原化工系的George Stell教授。
Stell开放性的指导思路让周耀旗豁然开朗,逐渐找到研究的门路后,在博士的最后三年中,周耀旗终于在凝聚态理论方面取得突破,接连发表十多篇论文,并获得了系里的优秀研究生奖。毕业前他写下一首打油诗:
乘风驾云把西征,
面壁五年为求真。
悬梁刺股秋风寒,
冬天过了终于春。
周耀旗(右一)与两个导师以及同学们合影
使人生有意义的关键,是找到真正爱做的事情
在周耀旗看来,要使人生更有意义,关键是找到自己真正爱做的事情。当工作不再是工作,而是事业,就会有耐心、有毅力,再苦再累也会心甘情愿。在精神上,也会感觉充实饱满。
1994年1月1日,周耀旗毅然辞掉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他下定决心要走学术这条“不归路”,然而接踵而至的现实打击,让前方荆棘密布。因科研经费不足,刚回到原导师组的周耀旗被通知另谋出路。
众多申请失败之后,在导师的介绍下,周耀旗不得已去了导师的前学生、北卡州立大学做教授的师姐那里做博士后并被迫改变了研究方向——由简单液体统计力学理论转向高分子非连续势动力学。正是这个不情愿的转行让他开阔了研究思路,获得了NIH博士后奖学金,并借此机会进入哈佛大学读博士后,成为诺贝尔化学奖得主Martin Karplus导师的学生,开启了自己的终身事业——计算生物学。
做博士后期间,Karplus曾告诉周耀旗,他曾经想每5年跳个槽。尽管不是“刻意模仿”,但周耀旗的人生轨迹也似乎继承了导师“爱折腾”的特点。
周耀旗与Karplus夫妇
“在一个地方呆久了,就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思维方式、社交圈子慢慢被固化了,好像进入一个瓶颈,使得未来有点太舒适、安稳、可预测。如果一直这样下去,科研就会进入一个死胡同。”周耀旗说。
为打破僵局,他不时会“强迫自己动一下”,通过环境改变带来冲击,跳出舒适区,突破瓶颈。“这很像我们在数学上找全局最优解,必须给点扰动,才能跳出局部最优解的陷阱。”他说。
过去仅是前奏,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周耀旗的科学生涯一直在“流动”。他在获得美国布法罗大学终身副教授教职后,又先后获聘印第安纳大学、格里菲斯大学终身正教授。2021年3月,他加盟深圳湾实验室,担任系统与物理生物学研究所副所长。
周耀旗在书中写道“这不是叶落归根,也不是人生故事的尾声。恰恰相反,过去的一切仅仅是一个前奏,真正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周耀旗课题组在2022年元旦时留影
截至目前,周耀旗已获中国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广东省科技厅等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的资助,并作为创始人之一创建了砺博生物公司,致力于靶向RNA小分子创新药研发。
其实,早在2010年起,周耀旗便在科学网写起博客,十多年来断断续续写了160多篇。刚开始分享科研生涯的体会,后来有科普,也有对家庭、人生的感悟等。最近,他把这些年来上下求索的脚步,集结成书。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出舒适区,悟人生道。”是周耀旗给新书《出发:不断走出舒适区的科研生活之旅》写下的赠言。
他说,这不是成功的故事,而是作为一个曾经无远大志向,随波逐流的“乖宝宝”、大学学渣、科研青椒的真实心路历程。
如果你也想在这个“万物皆卷”的年代,保持一颗宁静的心,走出属于自己的路。不妨与我们一同先来领略这本《出发:不断走出舒适区的科研生活之旅》。
即日起
科学网APP用户可以在本文下方评论区
分享自己的科研经历
或
发表对于本书的期待与评论
也可以在发布相关博文时
带上话题#我的科研之路#
参与本期活动
我们会选取2名用户各赠送一本
《出发:不断走出舒适区的科研生活之旅》
活动截止日期为7月16日
获得赠书的用户会在7月17 日—18日收到我们的通知,
敬请留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8 0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