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有样学样:为什么一些中国人选择改造扎根理论方法论?”这篇英文文章(Wang, Shi, Li & Fei, 2023)里,我们指出,就算用所谓其它版本的扎根理论的做法,目前在中国几乎没有一篇真正采用所谓其他版本的扎根理论的文章,经典扎根理论(除了冯园,2021等极少数人)就更不谈了。
前天群里某同事和我聊了几句,并转发给我一篇文章(有关方法论贡献)。刚好我和我的同事(Fei & Lowe, work-in-progress)正在写的这篇英文文章(过去几十年的扎根理论“发展”到底给这个方法带来了什么)里也涉及到部分有关“贡献”的讨论。我不介意先聊一下。
大家都知道,提出这个方法的原创人之一(斯特劳斯)和他的学生(科宾)后续对最初的扎根理论进行的改造(Strauss & Corbin, 1990),其中包括与三种编码(或大家熟悉的“三级编码”)相对应的三种采样方式(即,open sampling, relational and variational sampling, discriminate sampling)。为什么在书(Strauss & Corbin, 1990)里,斯特劳斯和科宾会严重偏离最初的扎根理论呢,甚至斯特劳斯还会自相矛盾(Strauss, 1987)呢?当斯特劳斯一个人写的时候(Strauss, 1987),扎根理论里只有唯一的一种采样方式,即理论性采样。非常好!但是,在他和他的学生、科宾“合著”的这本书(Strauss & Corbin, 1990)里,怎么会突然冒出来“三种采样方式”,明明就只有一种采样方式(理论性采样)?很多年前,和我一起写这篇英文文章的同事(Lowe)有找到斯特劳斯,当面问他,他和他的学生、科宾“合著”的这本书到底是怎么回事?斯特劳斯在他家告诉我的同事(Lowe),其实他并没有和科宾一起写这本书,而是科宾要斯特劳斯把他的名字放上去,这样可以对科宾的学术生涯有帮助。斯特劳斯不仅没有一起写这本书,甚至没有完整地读过这本书。
回到“方法论贡献”的讨论,这是对扎根理论这一方法论的“贡献”、“发展”还是在瞎闹?满脑子的出书/发文章/“学术生涯”!
石梓昕(2023/06/09)在反馈中提到,“这个真相确实让我震惊了[发呆]……唉我只是觉得可惜,被广为流传的“版本”居然是出于这个理由而被创造出来的。但是我也也更加理解为何要对扎根理论正本清源……其实我现在还有点生气,现在当我回想起所谓的几个版本之争时,我真的会觉得是一件很荒谬的事情,而这些改造者又真的是为了促进扎根理论的发展吗,促进扎根理论的发展应当以[方法]的缺陷和不足为前提,而他们根本没有接触到扎根理论的本质。不过是在为自己的学术生涯增添资本而已,巧借名目,玩着文字游戏。” 我完全同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9-26 10: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