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小冬 (Foster Fei)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osterfei2 主要研究领域: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

博文

王颖、石梓昕、李晗、费小冬(Wang, Shi, Li & Fei, forthcoming)一文

已有 1315 次阅读 2023-1-15 14:4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王颖、石梓昕、李晗、费小冬(Wang, Shi, Li & Fei, forthcoming)最近完成了一篇题为“Following suit: why some choose to remodel the grounded theory methodology in China”的英文文章。这是扎根理论在中国GT in China)这一系列的一部分,其中包括陈尹、冯园、王颖、费小冬(Chen, Feng, Wang & Fei, 2022)的一篇文章。王颖指出,这一篇的措辞更激烈和立场更坚定。当然是,毕竟这是对过去这些年讨论的一个总结,所以要有一个好的交代。


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整理了过去多年在微信群里各种讨论和分享,分析为什么一些中国人选择对扎根理论这一方法论进行改造,从而提出“following suit” (有样学样)这一范畴及其三个维度(“fitting-in” [融入]“window-dressing”[装饰门面]“pretexting”[找借口])。


至今为止,在中国几乎所有声称是扎根理论的研究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扎根理论研究(包括所谓不同版本的扎根理论),尽管三级编码建构主义扎根理论铺天盖地。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提到的这些事件(对我们来说,也是数据本身)包括,选择用所谓其它版本的扎根理论,用定性数据分析软件,在翻译《发现扎根理论》一书(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版)中对扎根理论的歪曲及误导,在研究中仅仅用扎根理论这一术语本身、仅仅用编码程序,最极端的、全球第一例(发生在中国的)装饰门面案例,即吴肃然、李名荟(2020)的剽窃洋人的研究成果并声称疼痛经验这一研究是他们自己做的(参考以往的讨论)。


更重要的是,一些中国人利用洋人的一些说法作为他们改造这一方法论的借口,根本无视,也没有任何能力指出洋人说法里的自相矛盾、张冠李戴和指鹿为马,盲信英文的/书里的/顶刊里的/洋人的内容到如此夸张之程度。譬如,何木叶、刘电芝(2022p.1277)附和洋人(Corley, 2015)的说法扎根理论研究并非完全遵循Glaser Strauss 最初的处方,根本不管Corley的自相矛盾,几年前Corley是怎么说的?要不要完全遵循?同样,贾旭东、衡量(2020)也在附和洋人(Morse et al., 2009),为什么不能改造这一方法论。贾旭东、衡量(2020)完全无视,也没有能力指出,Morse et al.2009)以及她们的搭档的张冠李戴、指鹿为马甚至谎言(见:Chen, Feng, Wang & Fei, 2022一文里已指出的部分内容),还盲信英文顶刊(比如,Suddaby, 2006把最初的扎根理论以及后来的各种变异混为一谈)。


在这一篇英文文章的写作过程中,我刻意让两位初学者(石梓昕、李晗,分别在博士和硕士论文研究阶段)参与到这次练习中。下面是她们的部分感想与体会:

 

[石梓昕]其实一开始跟着费老师写这篇论文的时候我是比较比较忐忑的,我感觉我也就说出了一点自己的想法,没有做出特别大的贡献,包括我的英文习作水平都还处在摸索阶段,很担心对不起二作的位置,但是后来感觉得到费老师其实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有意去培养我的写作和思维能力的,我觉得很难得,也很感激这种机会。这期间最让我印象深刻的应该就是对于费老师和王颖老师对于自己的立场的坚持,真切的让我感受到了这个群的群名的内涵,格拉泽的追随者,作为还没入门学术的非常非常新的新人,这几乎是我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直面学术争论,质疑权威,以及学会如何立场(我研究生的时候因为老师处于不怎么管的状态,所以比较难,博士导师也比较散养),我觉得这些是比学会英文写作更重要的东西,要明白自己要坚持的东西是什么,也要维护自己坚持的东西,先立人再做事。 


其次印象深刻的是王颖老师时常提出的观点非常精炼独到,我能感觉得到博士培养对个人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造成的差异,也希望我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学会提炼和总结自己的观点。

我其实一开始比较纠结的点是,因为我还处在刚开始的阶段,我不知道接下来的努力方向是马上开始做粤剧观众采访访谈,整理资料,还是继续了解透彻扎根理论再进行接下来的整理,但是通过这一次写作我也明白自己对扎根理论的了解也许还处在很初始的阶段,我也想先打好基础再进行论文写作。


我希望用更多的时间去了解和思考扎根理论,而不是囫囵吞枣的学,虽然这个过程也许有点漫长,……这还是比较鼓励我的,让我觉得做自己坚持的领域其实是件很不错的事情。


[李晗]看到了一篇论文从无到有和不断修改雕琢的过程,觉得很难得~英文写作方面也学习到很多用法。


[费小冬]小石/小李,不要担心二作的问题。这些我都有考虑到,也和王颖沟通过。你们能在这个阶段就能够提出这些想法和质疑就已经是非常非常了不起了。你也看到,本来在notes里的关于作者贡献的说明,放到了intro.里,就是为了让读者知道我们的目的。如果不提的话,读者也肯定会质疑,为什么你们是二作?所以干脆在正文的intro.里就做出了明确说明。


最后,感谢过去这些年来在微信群里参与讨论的各位同事。我们正是从这些讨论(有时候会很激烈)中得到了启发。更直接地说,没有这些讨论的话,我们根本写不出这篇文章。


Untitled1.pn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8901-1372057.html

上一篇:《发现扎根理论:质性研究的策略》一书中译本之篡改问题(2)
下一篇:扎根理论方法论在世界各地被改造的乱象(1)
收藏 IP: 183.226.234.*| 热度|

0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7: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