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minqi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ngminqian

博文

论高等职业院校的技术创新使命与体制构建

已有 3375 次阅读 2010-12-24 17:31 |个人分类:技术与职业教育|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论高等职业院校的技术创新使命与体制构建

汤敏骞

(河南职业技术学院  教务处,河南  郑州  450046

摘要:当前高等职业院校必须加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增强吸引力与影响力。高等职业院校的科学研究重点在于开展技术研发,使命是开展技术研发,促进区域技术创新。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以技术研发为重点的科学研究,能够使教师关注技术前沿,为学生嫁接技能实践平台接触最新的技术知识,带动高等职业院校提升自身专业和课程建设层次。高等职业院校必须从组织、机制和制度等三个方面着手构建和完善参与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专门体制,形成长效机制,持续推动区域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  技术创新  科学研究  使命  体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从1999年以来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截至2009年,全国高等职业院校1215所,达到高校总数的60%左右,在校生接近高校学生总数的50%,毕业生就业率经过各方努力达到90%以上,在规模上已占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另一方面,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创新型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而言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必须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对于社会的贡献度和吸引力。笔者认为,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立足于高等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现有层次和条件,以技术创新为突破点加强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升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贡献,才能不断增强吸引力与影响力。本文将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厘定高等职业院校的技术创新使命与体制构建路线,为高等职业教育提升社会吸引力提供一种思路

一、高等职业院校的科学研究使命是开展技术研发,促进技术创新

高等职业院校主要为区域和行业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服务,在完成为地方培养、输送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的主要任务的同时,必须结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产业结构特点, 自觉开展科学研究,增强社会服务能力。重点大学、普通本科院校与高等职业院校有所不同,主要立足于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围绕学术型人才培养而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重点大学则以建设高水平大学和世界一流大学确立教学、科研发展目标。目前,所有讨论高等学校与国家或者区域创新系统关系的文章,都看到了重点大学和普通本科院校的作用,而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技术创新能力和潜力的论述基本没有涉及。显然,仅仅依靠重点大学和普通本科院校来建设创新型国家或者区域,却忽略已占高等教育半壁江山高等职业院校,是不现实的。要提高高等学校对区域创新系统的贡献,必须重视和发挥高等职业院校的技术创新作用。

高等职业院校的科学研究重点在于开展技术研发。高等职业院科学研究力量薄弱,经费投入不足,缺少必要的仪器设备,难以进行以高科技高投入为主要特征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大型科技项目的研究,所以高等职业院校不能机械套用重点大学、本科院校的科学研究路径,不能局限于政府的招标项目和向各级政府申报科研课题必须根据高等职业院校特有的“双师”师资和实训教学条件雄厚等特点,以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课程设计思想为指导,依托优势专业凝聚力量,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形成高等职业院校的技术研发特色与研究亮点

高等职业院校的科学研究使命在于促进技术创新。高等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合作开展科学研究,特别要发展面向中小型企业的横向项目研究,通过项目研究中的技术创新申报各类科技奖励中国科学院院士贺贤土提出,高等职业院校的科学研究应当侧重于解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高职院校除了培养人才以外,有责任面向地方中小企业和现代农业发展,通过研究,帮助中小企业解决他们技术改造和技术革新中的大量技术问题,帮助农业企业和农民解决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和农业科技水平[1]。因此,高等职业院校必须牢固树立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意识,紧紧围绕地方的科技产业政策以互利互惠为指针面向地方行业、企业生产第一线确定校企双方利益的交汇点从生产一线的实际中找项目、找课题,特别是要及时掌握已建成为高等职业院校校外实训基地的行业企业生产实践中存在的技术难题,由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吸收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组成课题组,和企业合作进行技术项目的申报、研发、中试、生产和市场开拓。高等职业院校也可利用智力资源优势和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条件便利,主动参与区域企业的技术研发和新产品开发甚至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规划、技术评价、技术研发投资决策、企业技术管理体制改革等相关问题的咨询服务,扩大为社会、企业的服务范围。

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以技术研发为重点的科学研究,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依托自身的专业和课程条件展开科学研究,能够使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关注技术前沿,为学生嫁接技能实践平台接触最新的技术知识,形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动态循环机制,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水平;另一方面,高等职业院校开展技术研发必然有效聚合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通过催生高质量的研究项目和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能够带动高等职业院校提升自身专业和课程建设层次,同时又直接推动区域行业企业的技术进步

二、高等职业院校要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贡献力量

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是指介于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和机构个体技术创新系统之间的中观层次的空间地理区位技术创新系统,如省、市级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主要由区域内参与技术研发的企业、高等学校(包括高等职业院校)、科研院所和地方政府组成。高效的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能够有效地提高区域科学技术水平、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挥市场竞争优势并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

企业的性质决定企业必须从事面向纯应用的技术开发研究,以快速实现商业化和获取高额利润为目标,解决生产实践中的工程或技术问题。所以在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中,企业应当是主要的技术创新主体。但是目前由于企业的自主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尚未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表现为不重视技术引进之后的消化吸收再创新、技术创新投入不足和投入结构不合理,掌握和运用专利制度的能力不强,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比重偏低并处于萎缩之中,主要依靠企业外部的技术输入来满足技术需求,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基本依赖国外的状况没有根本性的改变,亟需高等职业院校加入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发挥高技能教育和自有技术研发优势,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

高等职业院校作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中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企业一样,也是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重要主体,是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来源。高等职业院校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征和要求,应融入区域技术创新系统,自觉承担推动区域行业企业技术进步的社会责任。高等职业院校经过十余年的跨越式发展,在科学研究方面已经具备了突出的比较优势。具体地说,高等职业院校在科学研究方面具有以下优势:高等职业院校数量众多,占全国高等学校总数的一半以上;高等职业院校教师因承担不同专业课程的教学,具有明显的技术知识异质性,便于因专业制宜或者因项目制宜成立科研团队,实现多技术领域知识的交叉互补和碰撞集成,从而激发研究的活力;高等职业院校专业教师有的具有企业工作经历,与企业具有“亲缘”关系,或者经常到企业顶岗实践以增加实际工作经历,既熟悉企业技术状况,又达到理论和实践技能并重,既是“教授”,又是“技师(或者高级技师)”,具有高等职业院校教师特有的高超“双师”素质;高等职业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教育改革力度大、装备水平高,具有真实的企业生产环境,有的高等职业院校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立项建设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外顶岗实习基地企业设备先进、有技术创新期待且与高等职业院校合作稳定,为教师开展科学研究提供宽阔的工作平台和充足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高等职业院校一方面通过培养高技能人才和开展其他教育与职业培训活动,为区域发挥人才培养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另一方面通过整合校内科学研究力量,优选科学研究方向,运用自有的科学研究优势,合理利用合作企业提供的研究资源,主动与当地企业合作设立横向技术研发课题合力进行技术攻关,充分发挥科学研究功能,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全方位发挥作用,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担当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重要力量,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整体提升作出特有的贡献。

三、高等职业院校参与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体制设想

当科学技术成为二十一世纪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时,大学包括高等职业院校在内,与区域经济社会的联系渠道和沟通形式大为丰富,从边缘走到中心,成为区域的知识信息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有海量的信息、技术等以实物或者数据的形式在高等职业院校通过实体空间和互联网络完成聚集交换和发散辐射,技术创新成果将日益增多。因此,高等职业院校要支持和强化与区域企业的技术合作,提升技术创新能力,顺利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市场化,就必须从组织、机制和制度等三个方面构建和完善参与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专门体制,形成长效机制。

建立组织,培育主体是高等职业院校构建参与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体制的基本前提。高等职业院校要融入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必须完善组织,整合校内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力量,把高等职业院校培育成为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内重要的技术创新主体。我国高等职业院校通常由科研处或科技开发办公室(该类机构在有的高等职业院校附设于教务处之下)等组织机构负责科学研究工作,由于机构建制、从业人员缺乏相关产业知识背景和专业知识,是纯“管理型”的组织机构,难以适应高等职业院校参与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发展需要。为促进日渐增加的技术研发业务,应当从本校技术研发业务量的实际情况等方面综合考虑,明确要求高等职业院校科研处承担对技术研发工作的促进功能,或者单独设置专门工作机构以与校内技术研发需要相适应,负责与企业合作联系、组织研究成果与专利技术评估与申报、实施知识产权管理与技术转让、提供合作业务事务性服务与管理等,一方面为高等职业院校获取企业界的需求信息提供渠道,另一方面为企业界了解高等职业院校内部科学研究情况提供窗口,改变教师以个人行为与企业合作的不对称局面,对教师技术研发实施专业化的有效组织控制,也为教师寻找相关的其他研究项目提供组织和信息支持。

完善机制,良性运行是高等职业院校构建参与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体制的核心内容。在实际工作中,高等职业院校可结合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的企业化发育状况和开展科学研究取得的技术成果的可市场化程度,分别采取技术转移、培育孵化校办企业、入驻与高等职业院校科学研究项目成果水平相适应的大学科技园等方式参与区域技术创新系统。在当前情况下,高等职业院校可能主要采取技术转移的方式参与区域技术创新系统。技术转移,是指高等职业院校将技术创新成果有目的、有偿地向企业转移,转化为商品,实现其经济价值的动态过程,包括技术创新成果的创意形成、开发设计、中间试验至产业化生产等几个环节,经过实验室阶段、产品化阶段(常被称为“中试”阶段)、产业化阶段等三个阶段。根据在技术转移过程三个阶段所承担的功能不同,高等职业院校通常采取以下几种具体的技术转移模式:培训、咨询、顾问等技术服务;专利许可或技术转让;校企合作开发技术项目。具有相应基础的高等职业院校还可以采取培育孵化校办企业的方式参与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经过一定时期,当科学研究水平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高等职业院校也可以采取入驻大学科技园的方式参与区域技术创新系统。

健全制度,统一规则是高等职业院校构建参与区域技术创新系统体制的最终保障。构建支持高等职业院校参与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的制度环境,应当着眼于加速促进高等职业院校技术创新能力的发展,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在课题管理方面,建立向有关技术创新研究的课题在立项、资金等方面进行倾斜的重点扶持制度;在组织管理方面,建立制度支持组建以技术创新研究课题为纽带的合作团队并激发研究人员的潜能和自组织能力;在评价管理方面,建立向有关技术创新研究的成果加大奖励力度的积极激励制度。

 

参考文献

    [1] 李玉兰. 中国科学院院士贺贤土:高职院校不能忽视研究[N].北京.光明日报,2009-2-36)。

提请注意:转载者请注明本文出处。

博主2011.8.26注:

中国科普城(首页) -> 专题 -> 科学 -> 论高等职业院校的技术创新使命与体制构建-汤敏骞的博客-科学网(网址http://www.stcity.net.cn/index.php/group_thread/view/id-3605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47476-397020.html

上一篇:印度理工学院引起的感悟二则
下一篇:对王立群先生的一点批评
收藏 IP: 125.47.47.*| 热度|

2 林耕 罗汉江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3: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