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药大辞典》:龙眼
【拼音注音】Lónɡ Yǎn
【别名】桂圆。
【来源】见"龙眼肉"。
【归经】入心、脾、胃。
【性味】甘、平温、无毒。
【注意】患有外感实邪,痰饮胀满者勿食龙眼肉。
【功能主治】补心脾,益气血,健脾胃,养肌肉。思虑伤脾,头昏,失眠,心悸怔忡,虚赢,病后或产后体虚,及由于脾虚所致之下血失血症。
【复方】①龙眼肉,每日嚼食30克,治心悸怔忡。②龙眼肉,蒸熟每日食之,食至500多克后,即可治愈心悸怔忡、失眠、心脾血虚症者及大便下血数日不愈者。③龙眼肉10克,莲子15克,糯米60克,煮粥每日早晚食,治贫血体弱,心悸失眠,精神不振。④龙眼肉10克,花生米(连红衣)12克,水煎服,亦治贫血体弱。⑤龙眼肉、炒酸枣仁各10克,芡实12克,煮汤睡前饮,治失眠、心悸。⑥龙眼肉干七个,连核一起放火中煅炭存性,研细末,分四次服,一日两次,用锻赭石15克煎水送服,治呃逆。⑦龙眼龙30克配白糖3克,若素体多火者再加入西洋参片,碗口加盖,每天在饭锅上蒸,蒸至百次,便成玉灵膏(亦称代参膏)。凡年老体衰赢弱病者,每次用开水送服一匙,大补气血,力胜参芪,产妇临产前服之尤佳。⑧龙眼肉15-30克,大红枣15克,水适量,同蒸熟食用。治妇女崩漏,贫血,血小板减少。⑨龙眼干、大枣、生姜各适量,水煎服,治产后浮肿。⑩龙眼肉、鸡蛋,蒸熟食用,治月经不调,产后虚弱。⑾龙眼干14枚,生姜3片,水煎服,治脾虚泄泻。⑿归元仙酒:龙眼肉、当归适量,用40度米酒浸泡半月后,每日少量饮之,有养血益颜之功效。⒀龙眼肉15克,莲子、芡实各20克,同煮汤食用,可治贫血,心悸怔忡,自汗盗汗,神经衰弱等症。⒁蜜饯姜枣龙眼:龙眼肉、大枣各250克,同煮至七成熟,加入鲜姜汁两汤匙和蜂蜜250克,调匀煮沸,冷却后装瓶。每次服用龙眼、大枣各6-8粒,每日三次。有补脾胃,益心血作用。适用于脾虚,血亏,食欲不振,心悸怔忡,面色萎黄,浮肿等症。⒂糖渍鲜龙眼:鲜龙眼500克(去皮核),加白糖50克,反复蒸、晒数次,至使色泽变黑,最后拌入白糖少许装瓶,每次食龙眼肉4-5粒,每日两次。本品有"力胜人参、黄芪"之说。可养心血,补气力,安心神。适用于老人、病后、产前产后体虚,瘦弱,失眠,心悸,健忘等症。⒃桂元醴:龙眼肉200克,浸泡于60度白酒(500亳升)内,半个月后即可饮用。有补心脾,助精神作用。适用于失眠,健忘,惊悸,虚劳衰弱等症。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国药典》:龙眼肉
【拼音注音】Lónɡ Yǎn Ròu
【别名】龙眼、桂圆、圆眼。
【英文名】ARILLUS LONGAN
【来源】本品为无患子科龙眼属植物龙眼Dimocarpus longan Lour.的假种皮。夏、秋二季采收成熟果实,干燥,除去壳、核,晒至干爽不黏。
【性状】本品为纵向破裂的不规则薄片,常数片粘结。长约1.5cm,宽2~4cm,厚约0.1cm。棕褐色,半透明。一面皱缩不平,一面光亮而有细纵皱纹。质柔润。气微香,味甜。
【贮藏】置通风干燥处,防潮,防蛀。
【鉴别】本品横切面:外表皮细胞1 列,呈类方形。内表皮细胞1 列,壁稍厚,外被较厚的角质层。内外表皮间为多列大型条状薄壁细胞,直径约148μm。有的细胞中含淡黄色团块及脂肪油滴。
【归经】归心、脾经。
【性味】甘,温。
【功能主治】补益心脾,养血安神。用于气血不足,心悸怔忡,健忘失眠,血虚萎黄。
【用法用量】9~15g。
——摘录 《中国药典》
《中药大辞典》:龙眼核
【拼音注音】Lónɡ Yǎn Hé
【别名】桂圆核仁(《纲目拾遗》)。
【出处】《滇南本草图说》。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种子。
【化学成分】核含肥皂草素及脂肪。
【性味】《泉州本草》:"味涩。"
【功能主治】止血,定痛,理气,化湿。治创伤出血,疝气,瘰疬,疥癣,湿疮。①《滇南本草图说》:"治瘿疾。’②《医学入门》:"烧烟熏鼻,治流涕不止。"③《纲目》:"治狐臭,龙眼核六枚同胡椒二七枚研,遇汗出即擦之。"④《本草再新》:"治瘰疬,消肿排脓拔毒。并治目痰。"⑤《岭南采药录》:"疗疝气,敷疮癣,又止金疮出血。"
【用法用量】外用:煅存性研末调敷或干撒。内服:煎汤,1~3钱;或研末。
【复方】①治刀刃跌打诸伤,止血定痛:龙眼核研敷,(《重庆堂随笔》骊珠散)②治疝气偏坠,小肠气痛:荔枝核(炒)、龙眼核(炒),小茴香(炒)各等分.为细末,空心服一钱,用升麻一钱,水酒熏,送下。(《内经类编试效方》偏坠散)③治一切疮疥:龙眼核煅存性,麻油调敷。(《高世元传世方》)④治癣:龙眼核,去外黑壳,用内核,米醋磨涂。(《医方集听》)⑤治脑漏:广东圆眼核,入铜炉内烧烟起,将筒熏入患鼻孔内。(《黄贩翁医抄》)⑥治小便不通:龙眼核,去外黑壳,打碎,水煎服。如通后欲脱者,以圆肉汤饮之。(《纲目拾遗》)⑦治足指痒烂:桂圆核烧灰掺之。(《药镜》)。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龙眼花
【拼音注音】Lónɡ Yǎn Huā
【出处】《泉州本草》。
【来源】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花蕾。
【功能主治】《泉州本草》:"诸种淋症,龙眼花煎汤服;下消、小便如豆腐,龙眼花一两,合猪赤肉炖食,三至五次。"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龙眼壳
【拼音注音】Lónɡ Yǎn Ké
【出处】《滇南本草图说》。
【来源】为无患于科植物龙眼的果皮。
【归经】《本草再新》:"入肺经。"
【性味】《本草再新》:"味甘,性温,无毒。"
【功能主治】①《本草再新》:"治心虚头晕,散邪祛风,聪耳明目。’②《重庆堂随笔》:"研细治汤火伤亦佳。"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3钱。外用:煅存性研末干撒或调敷。
【复方】①治汤泡伤:圆眼壳煅存性为未,桐油调涂患处,即止痛,愈后又无瘢痕。(《行箧检秘》)②治痈疽久不愈合:龙跟壳烧灰研细,调茶浊敷。(《泉州本草》)。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龙眼根
【拼音注音】Lónɡ Yǎn Gēn
【出处】《泉州本草》。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根或根皮的韧皮部。
【性味】《泉州本草》:"苦涩。"
【功能主治】治丝虫病,白带。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鲜者2~3两;或熬膏。
【复方】①治流火(丝虫病):龙眼树根四两,土牛膝、枸骨根各二两,水煎服。(《福建中草药处方》)②治脾肾虚,小便如米泔,冷则凝结如豆腐浆:龙眼树根二重皮,每次二两,焙干喷洒,连续制二次,合苡仁一两煎服;第二、三次加茯苓三钱再煎服,三次效。(《泉州本草》)③治妇女白带:龙眼根二重皮(焙焦喷酒,再焙再喷,连续三次)二两,合猪肉(半肥半瘦)炖服。(《泉州本草》)。
【临床应用】试治丝虫病:取鲜须根100斤,切碎,加水250斤,煎煮8~10小时,去渣过滤,浓缩至12斤。每次30毫升,每日2次,连服2天,治疗225人,3日后复查血片,有220人转阴。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龙眼树皮
【拼音注音】Lónɡ Yǎn Shù Pí
【出处】《岭南采药录》。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树皮的韧皮部。
【功能主治】治疳积,疔疮。①《岭南采药录》:"能杀虫,可洗疳疮。"②《南宁市药物志》:"治疳积及疳眼;煅末止血,收敛生肌。"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2~5钱。外用:煎水洗或煅存性研末撒。
【复方】①消肿解毒,治疔疮发炎:龙眼树二层皮三钱,冲开水炖服。(福建)②治睾丸炎:龙眼树皮(去外层粗皮,用二层皮)刮如竹茹状,每次用四至五钱,煎水去滓,临服时冲白酒半茶杯饮下,日服二次。(《江西中医药》。
——摘录 《中药大辞典》
《中药大辞典》:龙眼叶
【拼音注音】Lónɡ Yǎn Yè
【出处】《滇南本草图说》。
【来源】为无患子科植物龙眼的叶或嫩芽。全年可采。
【化学成分】叶含谷甾醇、豆甾醇、豆甾醇葡萄糖甙,表无羁萜醇、16-卅一烷醇、槲皮素、槲皮甙。
【性味】甘淡、平。①《生草药性备要》:"味香甜,性温。"②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淡,平。"
【功能主治】治感冒,疟疾,疔肿,痔疮。①《生草药性备要》:"治疳疔,杀虫,作茶饮明目,嫩薳蒸水,加冰片搽眼眩烂。"②《本草求原》:"洗疔、痔、疳疮、烂脚。"
【复方】①防治流感,感冒:龙眼叶三至五钱,煎水代茶饮。(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②治疟疾:龙眼叶七叶,芝麻一酒盏。清水二杯,煎-杯,在疟疾发作前二小时内服。(《泉州本草》)③治孕妇胎动腹痛:龙眼叶十多叶,生米一盏,食盐少许。煎汤,内服。(《泉州本草》)。
——摘录 《中药大辞典》
相关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9 14: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