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蚕在超过5000年前由中国野蚕驯化而来。驯化选择使家蚕的体色性状发生了不同于野蚕的显著变化,野蚕为黑体色,而家蚕为白体色。迄今为止,家蚕体色转变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昆虫表皮的黑色素主要通过黑色素合成途径产生,而酪氨酸羟化酶(TH)是黑色素合成途径的限速酶,其活性直接影响昆虫体色的形成。张泽教授的博士研究生于红松和同组研究人员通过对决定昆虫体色的8个黑色素合成途径基因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发现:酪氨酸羟化酶基因(TH)是驯化位点;TH基因第一内含子中有一个增强子元件(Abd-B结合位点)在家蚕驯化过程中被破坏;实时定量PCR结果显示,TH基因在家蚕三个主要发育阶段(幼虫、蛹及成虫)的相对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野蚕,这与家蚕和野蚕体色差异相一致。因此,TH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可能导致了家蚕与野蚕体色的差异。重要的是该项研究结果强调了基因表达调控在驯化动物形态性状转变中的特殊作用。
原文下载(正式版)地址:
Evidence of Selection at Melanin Synthesis Pathway Loci during silkworm domestication.pdf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2-8-14 06: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