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angcun's 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cshan 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香港城市大学校董 (2011-2012)

博文

[转载]【“最美”风采录】单光存:加快应急攻关 让科技成为抗疫有力支撑

已有 2902 次阅读 2021-10-12 23:40 |个人分类:Information|系统分类:人物纪事|文章来源:转载

编者按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0285901

【“最美”风采录】单光存:加快应急攻关 让科技成为抗疫有力支撑

政务:中国科协 2020-12-05 19:45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和全国宣传部长会议精神,围绕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主题,中央宣传部、中国科协、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国防科工局在全社会广泛开展“最美科技工作者”学习宣传活动,深入挖掘、广泛宣传一批优秀科技工作者典型,引导和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学习最美、争当最美,汇聚起爱国奋斗的磅礴力量。经各地方、各学会、各单位推荐,共有400余位科技工作者入围,我们将陆续推出部分入围科技工作者的先进事迹,让我们一睹他们的最美风貌吧!

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仪器科学与光电工程学院教授单光存感到使命重大。“我们广大科技工作者要综合多学科力量,加快研发进度,尽快攻克疫情防控中的重点难点问题,每个人都发一分光,出一分力,为打赢疫情防控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国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爆发后,单光存迅速响应中共中央号召,将疫情防控作为科研主战场,针对疫情防控中的痛点问题,着手联系实验室团队成员开展应急科研攻关。当时正值春节假期,团队成员中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分散全国各地。单光存在确保大家能够在家健康开展工作的前提下,远程组织和指导团队成员。实验室相关课题研究人员毫无怨言、纷纷积极响应。1月29日团队就完成了线上“集结”,1月30日,单光存带领团队义无反顾走上科研抗疫之路。

针对新型冠状病毒,单光存的团队开展了基于药物重定位策略的抗病毒药物虚拟对接筛选问题研究,借助于深度神经网络算法发现潜在的候选药物;同时联合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等相关机构开展了针对新冠病毒的药物分析预测方法和装置技术及药物药效分析研究工作。此外,团队还积极与之前有过产学研合作关系的公司进行智能化疾控大数据系统的研发等抗疫科研攻关工作。

单光存的科研团队针对目前基于X光CT图像进行新冠肺炎筛查时,存在成像耗时较高且医务人员读图工作量较大的问题,提出基于X光胸透图像,使用人工智能方法进行全自动的肺炎筛查分类,从而减少筛查时间和医务人员工作量,该研究成果已经撰写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

图为开展应急科研攻关已申请的其中一份专利申请受理通知书

作为从本科期间的科创实践项目就从事神经网络算法与智能系统相关交叉学科研究的青年学者,单光存表示“这次疫情让我们看到了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价值,它确实能在很大程度上对社会的生产生活起到重要作用。对科研工作者来说,这是我们的机会,能够在社会和国家的重要需求下,加紧研究与开发进程,做出真正具有实际价值的科研成果。”

单光存还积极与中科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求学工作期间的老同学联系开发了“抗菌/抗病毒医药研发大数据系统”,并将COVID-19新冠病毒的若干成果装载到该大数据系统平台上,为相关业务部门、企业等提供了重要决策依据和技术支持。目前,该成果入选了中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联盟的第一批《“AI+先进制造业”助力疫情防控新技术新产品新服务推荐目录》。

目前单光存在北京市教委督学处挂职锻炼。白天单光存要参加北京教育系统疫情防控工作的巡视检查工作,还要及时整理完成疫情防控工作的巡视报告。晚上单光存常常与同事屈晓磊副教授、王红宇、马奇志等学生,以及军事医学研究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的韩露博士等合作者们一起通过微信讨论科研工作到深夜,经常为了一个研究方案的细节反复推敲。

单光存的团队虽然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但是在他们看来,在这样全民抗疫的战斗中,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与辛勤工作来为整个抗疫工作贡献一些微薄力量是非常值得的。

(文/民建北京市委员会)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402-1307736.html

上一篇:[转载]【中国科学报】政策护航“碳基”新赛道
下一篇:Accelerating drug repurposing for COVID-19 treatment
收藏 IP: 219.239.22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9 11: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