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3-IBM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iaoqiao1980 努力揭开更多原子核的秘密

博文

如果你的研究结果和以前的结论不一致,一定要慎之又慎

已有 1225 次阅读 2024-5-23 12:50 |个人分类:我思故我在|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爱因斯坦发表他的狭义相对论的时候,可不仅仅只是洞见了经典力学和电磁学之间的矛盾,而是当时的条件已经开始成熟。大量的新实验,以及新的想法的出现,是新理论能够出现的重要的条件。

    已经被承认的理论,肯定有存在问题的。这和研究中存在的各种理论的竞争的情况是不一样的。竞争的理论并没有得到几乎所有研究者的同意,需要更多的理由来识别和确认,所以我们知道它是有问题的。但是已经被一个研究群体已经确认的结论,被发现出现了问题,这是非常少见而重要的事情。

     科学研究者,怀疑一切,励志推翻已经有的一切结论,但是这需要充足的理由。和民科以为的,科学研究者毫无怀疑的相信现有的结论,这是极其荒谬的。大部分人对于科学研究的过程并不清楚,也无法理解。

     如果你的研究结果和以前的结论不一致,一定要慎之又慎。有一些人跨界研究,没有足够的经验,往往就会出现自以为是的重大发现。这类民科式的研究方式没有意义。但是还是有一些情况,在研究中,的确出现了新的想法。这个时候,真的需要慎之又慎。

     一方面,新的结论如果是真的,毫无疑问意义重大。另一方面,最容易出现新的结论的,是因为在某个地方出现了问题。我的态度是,如果出现了新的结构,的确可以提出来,但是如果就认为它一定是对的,这个态度是极其恶劣的。因为判断新的结论是非常困难的。

     前几年发生的一个重大事情,就是发现了超光速的结果,而且发表了出来,最后发现是硬件设备出现了问题。对于这个事情,我觉得就不够慎重。不是不能发表,而是这个事情的可能性太小了。

     然后是发现了微波背景辐射中的偏振,认为是原初引力波。引起了极大的轰动。但是结果是宇宙尘埃导致的。这个事情,我觉得也是不够慎重。不是不能发表,但是由于还有一些研究者相信不存在早期的大爆炸(宇宙膨胀是没有问题的,但是最早期可能不存在大爆炸),而且也知道尘埃会导致错误的结果,所以这样一个印证大爆炸的结论,需要慎重对待。

     然后还有粒子物理中的双光子事件,这个我都无法评论。

     新的结果是可能的,但是一定要慎重对待,反复检验,寻找各种可能。不要以为自己有多聪明,很多问题,已经被很多人反复的检查过。这是保证科学能够进步的根本原因。

     我在研究量子纠缠的时候,把别人的理论拿过来计算,结果发现纠缠是无穷大,这让我非常激动。但是很显然,这个结果太奇怪了。于是我去了解别人的理论,结果发现理论是错误的,而且发表在了很好的杂志上。

     我是第一个在量子光力学系统中提出纯暗模概念的,而且发表在PLA上,而且用这个题目放在了arXiv上,然而后边的一个NC的文章,就说他们首先发现了纯暗模,这让我有些生气。在我看来,这纯属学术不端。你能发现的,应该看看别人也能不能发现。哪怕是小的新发现,也要慎重。

     已经公认的结论,出了问题,必然有很特殊的原因。特别是今天这个时代,已经出错的可能性非常小了。

     在核结构方面,我的发现让我极其震惊,因为我在这个领域已经研究十多年了,而且整个领域也都几十年了,这样一种观念上的转变越来越让我惊奇。为什么我开始相信以前的理论是真的出现问题了呢?首先是因为实验,Garrett等人的实验首先看到了理论和实验之间的冲突。当然也有许多别的实验。然后是理论,Bonatsos等人的Proxy-SU(3)对称性的发现意味着SU(3)的确支配着核壳。当然最重要的是,理论和实验数据达到了难以想象的精确程度,这是以前的理论做不到的。

     当然,这些方面很多研究者还没有注意到,即使是今天,我依然难以想象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居然真的出现了问题。

     所以判断新的结论,特别它明显的和以前的结论冲突,一定要慎重。 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概率,你的新发现根本没有意义。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701-1435277.html

上一篇:物理学,既没有数学上的严格性,也没有逻辑上的自洽性
下一篇:核结构的相互作用玻色子模型为什么没有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收藏 IP: 111.25.143.*| 热度|

9 尤明庆 郑永军 杨正瓴 高宏 王安良 宁利中 孙颉 刘跃 马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0-15 05: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