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苏】齐赫文斯基主编,《中国近代史》下册【三联书店1974】

已有 961 次阅读 2022-6-22 09:08 |个人分类:个人藏书书目|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苏】齐赫文斯基主编,《中国近代史》下册【三联书店1974】

文史综合研究藏书】【WSZH编号第3425】

黄安年文  黄安年的博客/2022年6月22日发布(第30217篇)

                                   

2019年1月6日-2021年5月31日笔者整理并通过博客先后发布了个人收藏图书的英文图书书目、个人在纸媒发表的论著、译、评、介学术资料;吕启祥在纸质图书报刊上发表的论著、黄安年美国问题中文藏书、吕启祥藏书《红楼梦》研究书目等目录。完整保存这些学术资料,符合我们践行学术报国的心愿和学术为公、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资源共享的宗旨,也是一个普通教学和学术工作者学术探索历程的文字记录。对于笔者通过网上广泛征求有意接收的单位达成无偿捐赠的承诺,也提供了一个完整目录检索。

     自2021年6月1日开始集中发布我们藏书中的《文史综合》部分书目,这些书目不包含已经发布上述目录。《文史综合》部分书目按我们的藏书情况大体上:

文史综合书目(WSZH)目录

WSZH0  工具书

WSZH1  哲学类

WSZH2  政治类

WSZH3  历史类

WSZH4  经济类

WSZH5  科技类

WSZH6  文学类

WSZH7  教育类

WSZH9  其他类

 需要说明的是藏书分类是主要为便于个人所藏图书查找。本书目客观叙述该书出版基本信息,内容评价见仁见智,也不涉及发布人的学术观点。

 

现在发布的是【苏】齐赫文斯基主编,北师大历史系、北大历史系、北大俄文系翻译小组译《中国近代史》下册【三联书店1974】【文史综合研究藏书】【WSZH编号第3425】,850x 1168mm 32K,28.75印张(上下册),64.6万字(上下册),433-898页,603厂,1974年9月第1版第1次印刷,统一书号11002-466,定价1.6元。根据苏联科学出版社1972年本译出。

上册: 编者的话
第一编 十七、十八世纪封建的清帝国
第一章 十七、十八世纪清王朝统治下的中国
中国人民反抗中国封建主和满洲入侵者的斗争
十七、十八世纪中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制度
清帝国的战争
反对清朝统治的人民起义
清代中国同外国的外交和贸易关系
俄中关系
第二章 资本主义列强入侵前夕的清帝国(十八世纪九十年代至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土地关系
城市小商品手工业和民营手工工场的发展
国内贸易与商业资本作用的加强
中国的对外贸易
清制度的腐朽和农民状况的恶化
人民群众反抗清朝统治斗争的高涨
英国在华扩张的开始
清帝国同俄国的关系
第二编 资本主义列强侵入中国。农民战争和非汉族人民的起义
第一章 英国对中国的侵略政策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
清政府反对鸦片贸易的斗争
对英战争的开始
广州的英中谈判与战事之再起
广东省人民的爱国斗争
华东和长江下游地区的战事
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和中国的开放
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华政策
第二章 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第一阶段1850—1856年)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资本主义列强在华扩张的加强
外国资本侵入中国的社会经济后果
1842—1850
年间农民阶级斗争的加强
拜上帝会的起义准备
金田起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的开始
太平军从广西向华中各省进军
太平天国定都南京与《天朝田亩制度》
1853—1856
年清朝反动派反对太平军起义的斗争
太平军的北伐
1853—1856
年太平天国扩大疆域的斗争
太平天国的国家组织
太平天国政权的社会经济政策
资本主义列强和太平天国
1853—1856
年秘密会社领导下的人民起义
1856
年秋太平天国上层领导者之间的内讧
第三章 1856—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
英国对华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准备和发动
《天津条约》签订前的军事行动
战争的再起和《北京条约》的签订
俄、中在黑龙江和乌苏里江边界的划定
第四章 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和战后的太平天国起义及其失败
起义者阵营的分裂
洪仁玕地位的上升。《资政新篇》和改革措施
1856—1860
年太平天国的社会经济政策
1857—1860
年的石达开集团
1856—1860
年各地秘密会社领导下的人民起义
1860
年南京附近清军的溃败和太平军占领苏南
英、法对太平军的武装干涉
内战进程中有利于清政府的转机
1861—1863
年太平天国的社会经济政策
1861—1864
年太平天国的对外政策
太平天国的衰落
石达开进军四川及其覆没
太平军的失败和太平天国的灭亡
第五章 1860—1895年清帝国统治集团的自强政策
在镇压中国农民和非中国民族起义时期的自强政策
自强政策拥护者在经济和思想领域中的措施
反教会斗争的开始和1870年天津教案
地方封建地主集团实力的加强
1860—1885
年的清政府与资本主义列强
1884—1885
年的中法战争
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自强政策和列强渗入的反应(1885—1895年)
1894—1895
年的中日战争和自强政策的破产
第三编 清帝国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和中国人民民族解放斗争的开始
第一章 帝国主义时代开始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十九世纪最后三分之一)
中国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改良活动的开始
第二章 1895—1898年的维新运动
公车上书及有组织的变法维新运动的兴起
北京变法维新派报纸和学会的创立及各省维新派的组织
1895—1898
年外国资本在中国的扩张与列强的侵略政策
爱国运动的高涨与维新派组织保国会的建立
维新派与光绪皇帝的接近和百日维新时期
维新派阵营内部各派系
对维新政策的反抗与慈禧宫廷政变
中国南方早期的革命团体
第三章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兴起。孙中山政治活动的开始(1894—1900年)
兴中会的成立
兴中会在广州的第一次起义
广州起义失败后兴中会的活动(1895—1899年)
自立军起义
兴中会在惠州起义

下册

第四章 1898—1901年中国北部的义和团人民起义
1898—1899
年自发的反帝斗争的高涨
义和团起义的开始(1898—19003月)
义和团在直隶省的斗争(19003—6月)
中国对列强的战争
义和团起义的失败
第五章 清廷的新政和革命组织结合的开始(1901—1904年)
统治阵营中力量的重新组合与新政
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侵略政策
1901—1904
年中国的人民运动
地主资产阶级反对派的发展
革命力量的结合,革命运动的新组织和中心的建立
第六章亚洲觉醒时代的开始及中国革命运动的发展(1905—1908年)
1905—1908
年人民群众的斗争
第一个全国性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建立
清统治者的立宪骗局
君主立宪运动在政治上的形成
1907—1908
年要求速开国会的请愿运动
革命派反对君王立宪阵营和清朝君主制度的斗争
第七章 革命时机的迫近(1908—1911年)。统治阵营的状况
人民群众自发斗争的高涨
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高涨
自由资产阶级地主反对派的活动
革命危机(1911年夏、秋)。四川的起义辛亥革命的前奏
第四编 清王朝的覆灭与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一章 1911年资产阶级革命的社会经济前提
第二章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1911—1913年)
武昌起义
其他各省满洲政权的覆灭
汉口地区革命军的军事行动
袁世凯充任内阁总理大臣及其在清廷与革命派之间的投机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清帝退位
辛亥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列强在华的政策
封建买办反动派与资产阶级共和派之间争夺政权的斗争
1913
年夏华中、华南的反袁起义。革命的失败
革命时期的蒙古、西藏和新疆
第三章 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中华民国(1913—1919年)
袁世凯封建买办军事独裁的加强
白朗领导的农民起义
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爱国运动的兴起
袁世凯称帝和国内战争的开始
各派军阀争夺势力范围和复辟清朝的企图
段祺瑞的军事独裁与孙中山的护法斗争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与城乡劳动群众的状况
思想斗争与新文化运动
俄国伟大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中国的反响
附录 近代时期的中国文学
插图来源
中国度量单位
参考书目
人名索引
地名索引
专门词汇
中译本附录 (苏修报刊对本书的评介)
关于中国史的新书(A.麦利克谢托夫)
书评:《中国近代史》(B.H.尼基甫罗夫)
清帝国的兴衰(B.C.米亚斯尼科夫)
关于中国历史的一个重要阶段的著作(JI.A.别列兹内依、Г.B.叶菲莫夫)

 

照片5张,拍自【苏】齐赫文斯基主编,《中国近代史》下册【三联书店1974】

文史综合研究藏书】【WSZH编号第3425】

 

1

 DSCN2103.JPG

2

 DSCN2104.JPG

3

 DSCN2105.JPG

4

 DSCN2106.JPG

5

 

DSCN2107.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343998.html

上一篇:黑格尔著,《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三联书店1959】
下一篇:瞿林东著,《中国古代史学批评纵横》【中华书局1994】
收藏 IP: 1.89.18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