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安年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黄安年 我的博客宗旨:学术为公、资源共享、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博文

[美]爱德华 O威尔逊著,毛盛贤、孙港波、刘晓君、刘拜译《社会生物学—个体、群体和社会的的行为原理与联系》D提要

已有 1239 次阅读 2021-12-9 09:03 |个人分类:书目提要评论(07-11)|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美]爱德华 O威尔逊著,毛盛贤、孙港波、刘晓君、刘拜译《社会生物学个体、群体和社会的的行为原理与联系》D提要

黄安年辑  黄安年的博客/2021年12月9日发布(第28936篇)

书名:社会生物学个体、群体和社会的的行为原理与联系

新的综合(Sociobiology the New Synthesis

著者:      爱德华 O威尔逊(Edward O Wilson)

译者:      毛盛贤、孙港波、刘晓君、刘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装帧制造:  棱角视觉

责任编辑:  高霁月

出版时间:  202111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开本:      787X1092 mm 16

印张:      54.5印张

页码:      853

字数:      115.2

定价:      168

ISBN      978-7-5596-4959-1

【内容简介】本书主要从三个部分来介绍生命的社会化原理与进程,从无脊椎动物—直到灵长类动物之间的合作关系,作者尝试解释昆虫、鱼类和灵长类等动物中利他、攻击和养育后代等行为背后的生物学基础。《社会生物学》于1975年首次出版,同名学科作为一门新的学科也由此诞生。《社会生物学》曾被国际动物行为学会评选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动物行为学著作,但与此同时,书中关于人类行为的假设与推论也引起了20世纪生物学中的大争论:人的天性究竟有没有生物学基础?

感谢孙港波先生惠赠。

;《社会生物学》——人只是DNA的器皿

麒麟 评论 社会生物学   2021-12-05 18:05:25

有一个据说是德国人的笑话。说你妈生你的时候,是不是把孩子扔掉,把胎盘养大了?这句话挺损的,但是按照萨缪尔巴特勒的名言:鸡,只是一颗鸡蛋制造另一颗鸡蛋的途径。现代版的解释说有机体,只不过是DNA制造更多DNA的途径

 

这句玩笑,也有它一定的道理吧,从这个角度来说,人体,确实更像是为了培养基因的胎盘给基因提供能量和养分。只不过这个大胎盘具有了自我意识,有喜怒哀乐,有感情,有欲望。基因复制基因,延续自己,才是生物的本质,这个角度简直太有趣了。如果这样说的话,从基因的角度看,人类的种种欲望和行为就显得非常的好玩儿,很多人强调的所谓个性”“自我就非常可笑了,你觉得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其实不过是受基因指挥和操控,所做的一切也跑不出基因给你划出的圈圈,就像孙悟空觉得自己很牛逼但是怎么跳也跳不出如来佛祖的五指山一样。

这是不是都能把存在主义给打垮了?存在主义认为,人生本来没有意义,是人自己的行为定义了自己存在的价值,但是如果按照《社会生物学》这本书里的解释,人的行为,只是基因为了延续自己而发展出的种种行为,那会不会对社会的构成和咱们的现实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呢?人自认为一切有个性的事,只不过按照基因的需求去表达的,自己的高阶地位,瞬间沦落,存在主义说的那些所谓的意义和价值,不过也是基因的要求的反映而已,

 

你爱一个姑娘,是出自你的选择么,不,出自基因的要求,基因要求你爱她,正所谓,癞蛤蟆眼里最美的永远不会是天鹅,癞蛤蟆眼里最美的永远是母癞蛤蟆,人也一样,看似各种抉择都具有自己主观能动性,其实也不过是在人家基因给你划好的圈圈里折腾而已罢了,真是虚无主义最好的理论基础啊,这本书,第1章和第27章之所以存在学界巨大的争议,我觉得可能原因也就在于此,虽然作者反复强调了,文化在人类社会行为中的影响力和地位,但是,哈哈,作者内心恐怕并不这么认同,他对于文化在人类社会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像是为了自己的这个流派的学科的存在,而做出的一种掩护和妥协吧。

 

他压根儿就认为基因才是一切的主宰吧,要不然整本书前洋洋洒洒26章的分析各种鸡鸭鱼肉的各种基因繁衍策略产生的社会性行为是为什么呢,我看更像是为了 这最后第27章去印证分析人类做的基础,如果没有前面大量的各种动物的大量分析,恐怕提出对于人的分析会显得无法立足,但当你看完前面26章内容之后再看对于人类的分析,就有种不言而喻的明白了,人,就是一个器皿,人是基因繁衍自己的工具,所谓的文化,不也是它工具的一部分么,也还是没跳脱出这个五指山。

 

本书的优点,非常明显,2008年一家媒体的书评里就定义,作者是最后的一位博物学家,本书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关于动物的各种大量观察分析研究,涉及方面非常光,不止社会和生物学。他通过自己结合大量的实验对,动物,昆虫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的比较群体的观察遗传学从遗传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学,化学心理学,哲学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讨论。以至于发展成为完全不同的一个新学科。

 

读这本书,意义就在于让自己明白自己的DNA,会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一个个被DNA控制的人,又造就了社会的形态,所以在抱怨黑命贵问题、男女问题、焦虑问题、婚姻问题等等问题的时候,不用太超脱,时刻谨记自己就是一个灵长类动物,所谓理智不过也是建立在动物通性的基础上而已,哈哈,可能这么说,又要得罪一帮自以为是的人,觉得自己就是超然一切的独立个性的灵魂,唉,实际你不过也是喜怒哀乐的玩偶之一,别那么痛苦别那么要劲儿,社会生物学的概念就说的非常透彻了,人很难逃离这些天性。。。

DNA决定个体,个体决定群体,群体又决定了社会。人都觉得自己是非常强大而有理智的,但是,为什么会有相思病,年少轻狂这句话哪来的,谁何曾不为了完美的爱情而冲动过,这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要不然会有什么简奥斯汀会有什么莎士比亚会有什么贾宝玉与林黛玉,对吧,问世间情为何物,直叫人生死相许,这都是DNA的作用啊,DNA伴随生物永久,它构成了个体的独特行为,又构成了各种生物类似的演化机制,又构成了生物群体性的共性,蚂蚁,小小蝼蚁,它的社会性,非常复杂,小小脑袋里全是人情世故,人就像放大了的蝼蚁。这种心情一直伴随阅读全程,社会生物学,人不过是一种稍微高级一点点的动物,还是会被这些DNA造就的动物本性诱惑而左右行为。

 

本书的缺点,是一些由于内容过于丰富导致的阅读困难,比如说,这本书真是太厚了,我不知道这算是优点和缺点,一本大百科全书式的书,捧在手里确实非常有震撼感,但如果你躺着阅读,掉下来砸脸上那容易毁容,特别沉,但是可能很多人喜欢这种厚重的感觉,满满的一大本知识啊,2斤多沉,因为我正好有个kindle,拿完这本书再拿kindle我认为kindle跟羽毛一样轻。。

当然了,这本书也不适合在kindle上看哦,真的,因为里面有大量的图片图表插图,如果kindle看肯定是不方便阅读理解的,排版是很考究的,不能随便去改变它的位置哟。必须看纸质书的。

但是阅读起来还算非常顺畅,普通读者就能轻松读懂,还有个缺点,就是本来已经很厚了,书里末尾还有200多页的注解和引用声明,这厚度的引用说明,放别的一般的短篇小说都没这么厚,有点浪费纸张,心疼。

 

200页厚的注解和引用说明

一本书出版的时机,是有特殊意义的,往往是顺应当下环境和人们主流思潮,去进行讨论和解读。疫情持续快2年了,这两年出版了很多关于疾病、病毒、流感的书籍比如再版的《花冠病毒》、加缪的《鼠疫》、《血与胆:疾病与医学的故事》、《狡猾的细胞》、《看不见的敌人:病毒的自然史》《在病毒中生存》试图在疫情期间给大众针对瘟疫的解读(或者打擦边球营销),而后,又出版了,很多心理学和哲学的书,讨论很多关于压力、焦虑、人生意义的书,再而后,又出版了一些探讨社会现象成因的书,去试图解释和分析为什么疫情大背景下种种人的种种表现的原因,《自私的基因》、前阵子卖的还凑合的《自私的人类》、《生命的逻辑》。。。以及最近这本大厚书《社会生物学》,其实我感觉更像一本探究人如何成为人的一种新解释。

 

人是基因的器皿,大家都觉得人或者是神的子民、或者是自我的主宰、或者就是演化的自然结果,但是这本书开始,开创了一个新的观点,基因,才是主体,人,更像是为了保护基因而存在的,人会说话,吃东西,运动,交流,组成社会,这一切都是基因让人具备这些功能,是一种基因延续自我的策略而已。这个观点可以上升至哲学高度,就像信息是本质,而各种设备只是媒介而已,比如,远古人在石头上刻字,后来在纸张上写字,后来有了电报电话,后来有了寻呼机手机,现在有了微信QQ,智能手机可以看视频打电话玩游戏,看似智能手机是主体,但本质一直没有变化,本质只是信息本身,只有信息的存在,才是智能手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如果没有了信息,手机根本毫无价值可言了。

人也一样,传统上认为人、人体、人生有意义,但是总在争论和讨论这些的意义是什么,或者说本质是什么,这本书,就划时代的提出了,人也和智能手机一样(这是我的比喻并非书中内容),本身不具备任何意义,是基因想要传递和延长自己,所以才有了人,这个载体,在地球上,以各种形态各种种类存在着,有植物,有动物,昆虫,有海里的,有陆地的,有草原的,有巨大的,有微观的,它们有各种各样的生存策略,为什么有的动物需要群居,为什么有两性繁殖,为什么群居动物有阶级次序,鸟类为什么有窝寄生现象,动物如何传递信息交流,等等这一切的研究和观测,详细入微,试图去解释和探究,这些生存策略背后基因这个主体,想达到何种目的。回到开头的那句话,一本书出版的时机或者再版的时机,都是有考究的,为什么现在这个阶段会选择再版这本书,真的只是25周年这简单的一个原因么,不是的,疫情下的世界传统信仰和秩序都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彷徨中的人们除了焦虑更想知道这种种人种种行为背后的原因,为什么平时相安无事大家看起来其乐融融的社会会突然变得紧张(美国),这背后除了社会问题,还有什么其他问题,原因是何?我觉得就是因为这些问题,导致了这本书的再版,可能为人们观察社会行为,给出一些理论上的新观点,帮助大家更好的分析和理解社会行为。

https://book.douban.com/review/14045668/

 

A:30张, B30张, C30张, D28

D

1

 DSCN8988.JPG

2

 DSCN8989.JPG

3

DSCN8990.JPG 

4

 DSCN8991.JPG

5

 DSCN8992.JPG

6

 DSCN8993.JPG

7

 DSCN8994.JPG

8

 DSCN8995.JPG

9

 DSCN8996.JPG

10

 DSCN8997.JPG

11

 DSCN8998.JPG

12

 DSCN8999.JPG

13

 DSCN9000.JPG

14

 DSCN9001.JPG

15

DSCN9002.JPG

16

 DSCN9003.JPG

17

 DSCN9004.JPG

18

 DSCN9005.JPG

19

 DSCN9006.JPG

20

 DSCN9007.JPG

21

 DSCN9008.JPG

22

 DSCN9009.JPG

23

 DSCN9010.JPG

24

DSCN9011.JPG

25

 DSCN9012.JPG

26

 DSCN9013.JPG

27

 DSCN9014.JPG

28

DSCN9015.JP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15-1315803.html

上一篇:[美]爱德华 O威尔逊著,毛盛贤、孙港波、刘晓君、刘拜译《社会生物学—个体、群体和社会的的行为原理与联系》C提要
下一篇:楼上卫生间屡渗水 楼下住户连连遭殃
收藏 IP: 1.202.193.*|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7: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