氢分子医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孙学军 对氢气生物学效应感兴趣者。可合作研究:sunxjk@hotmail.com 微信 hydrogen_thinker

博文

按标题搜索
科学家在记录大脑电活动取得进展
热度 3 2014-3-22 15:13
神经电活动记录对科学家理解大脑的功能十分重要,但过去精确记录神经电活动的方法主要是在神经外科手术过程。但这种记录存在两大缺陷,一是患者并不是处于清醒状态,另外一种是不能进行长期观察。最近,随着神经电刺激技术的发展,已经解决了这一困难,就是植入治疗性电极的同时植入记录性电极(应该也可以共享电路吧 ...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3259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3
活性氧种类和选择性抗氧化5.4
2014-3-22 08:59
活性氧是含有氧原子并且氧化或还原能力很强的数十种物质的总称,其中有代表性的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过氧脂基和一氧化氮等,它们属自由基;另外一些活性氧例如过氧化氢、脂过氧化物、次氯酸和过氧亚硝酸等是普通分子。 一、活性氧的来源 活性氧在体内的生成方式有很多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书|16197 次阅读|没有评论
人鼻可辨1万亿种味道
热度 3 2014-3-22 07:48
长期以来,人们有一个误解,认为我们人类的嗅觉能力比较差只能分别 1 万种味觉。但最近的一项研究可以让我们增加对味觉的自信,不过真没有想到,我们人类竟然有如此惊人 1 万亿种味觉辩别能力( 比过去的估计相差亿倍 )。这个文章最近发表在《科学》上。 从事这项研究的科学家开始不相信这一能力。但是经 ...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5357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3
氧化应激与氧化损伤5.2
热度 3 2014-3-22 07:04
自由基和活性氧是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那么氧化损伤是否存在。其实在生物体系中,氧化损伤不仅存在,而且自由基和活性氧导致的氧化损伤在许多疾病发生发展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具有重要生理功能的物质同时也可以导致机体损伤,是否存在矛盾? 一、生命在于平衡 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例如,氧气十分重要,当空气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书|10977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3
氧化还原平衡系统5.3
热度 2 2014-3-22 07:02
流行的观点认为,机体存在两类抗氧化系统,一类是酶抗氧化系统,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过氧化氢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另一类是非酶抗氧化系统,包括维生素 C 、维生素 E 、谷胱甘肽、褪黑素、α - 硫辛酸、类胡萝卜素、微量元素铜、锌、硒 (Se) 等。两个系统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一个整体,酶抗氧化系统的作用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书|7944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2
活性氧是重要的生物活性物质5.1
热度 5 2014-3-22 01:01
活性氧绝对不等于有害分子 自由基是指原子最外层带有未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基团或离子。氧气也属于自由基,由于氧存在两个未成对电子,所以氧气是一种比较特殊的双自由基,这是许多人所不了解的。根据自由基的上述定义,许多具有重要生物学作用的金属离子如铁、铜离子,因为存在未成对电子,也属于自由基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书|16225 次阅读|7 个评论 热度 5
活性氧和氧化损伤5.0
热度 2 2014-3-22 00:59
氢气的生物学效应机制中被广泛接受的是选择性抗氧化,为了详细了解这一机制,必须熟悉自由基和活性氧,以及氧化损伤的研究背景。本章主要围绕和氢气选择性抗氧化关系比较密切的相关内容进行梳理,以方便读者对自由基生物学有一个大概了解和把握。如果要更全面了解自由基生物学知识,需要参考自由基相关专著。 自由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书|5132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发现细胞死亡方式转换器
2014-3-22 00:40
细胞坏死和细胞凋亡是两类不同方式的死亡模式。坏死是一种细胞破裂性死亡,细胞内物质会释放到细胞周围引起炎症。而凋亡则属于一种默默的萎缩性死亡方式,细胞最终被巨噬细胞吞噬,不会引起明显的炎症反应。自从10年前发现细胞坏死具有程序性以后,这个领域成为基础生物医学的研究热点,众多著名学者涉猎这一领域。这是因 ...
个人分类: 自然科学|5115 次阅读|没有评论
氢气在体内的运动规律4
2014-3-19 21:45
氢气在体内的运动规律 当人呼吸了惰性气体后,气体首先在肺内扩散到血液中,然后经过血液循环被运输到身体各个部位,在这一过程中,气体在身体各部位的浓度发生有规律的变化,首先血液中发生变化,然后是脑,最后是其他组织。而在停止呼吸后,体内的氢气会按照浓度梯度沿着相反的方向释放到体外。当呼吸氢气 ...
个人分类: 氢气生物学书|9774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1 04: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