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那点儿事——贾鹤鹏のblo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hepeng 横贯古今中西,纵论创新玄机

博文

航天成就促进交差逻辑 精选

已有 4494 次阅读 2011-12-13 07:20 |个人分类:思想评论|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航天, 科技重大专项

    北京时间20111116日晚630分,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成功分离,并于1117日晚顺利返回地面。至此,如果不是俄罗斯人犯了点错,把我们的萤火一号给“整歪了”,本年度的航天任务圆满完成。

    留在大家记忆中的,当然是一次次的成功,以及我们的航天科技花小钱办大事的成果。最近,新华社就报道,1992年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正式启动以来,载人航天工程已花费约350亿元人民币……近年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每年的预算大概在170亿到180亿美元中国载人航天20年的花费“不及美国一年的投入”。

    但笔者也注意到科学网(ScienceNet.cn)转载这条新闻的下面,一位来自科学界的网友很谨慎地评论:

   “我作为一个搞科学的人想评论一下:该文章可以糊弄一下不懂科学的大众,但是掩饰不了作者的文盲。文章有意混淆载人航天和普通的卫星技术,以上所有的应用,都可以使用很廉价的卫星就可以实现,根本不需要载人航天技术。‘依靠航天科技进行生物制药,许多病有望得到治疗。’ 这是做什么呢?做太空射线诱变找新的化合物分子??航天事业我觉得支持也没有什么错,但是它的实际作用真是没有那么大。请作者不要有意夸大载人航天的意义。

    其实,航天工程,特别是载人航天,要花很多钱,这个中国纳税人都知道,而且绝大部分人都愿意支持。走到国际上,我们的载人航天、我们自己研发的空间站、我们的绕月探测,哪一个不让我们作为中国人有一种直起腰板的感觉。既然让我们直起了腰板,花多少钱也就认了,不必一定要节约出来多少。毕竟,我们搞了很多外国人不搞的东西。比如我们的航天育种,那是美欧这等功利主义的家伙从来不搞的。我们十年来尝试了多个航天育种的品种,就算没有让航天育种的成果成为一个产业,但从民族自豪感的角度,做做也无妨。

    而且,不要忘了,我们搞航天工程,还有很多保密上的需求。这就让我们的航天科技工作者要专心致志地研发出尖端的空间技术,而难以像国外一样,航天科技的发展不断向私营企业寻求订单,从而间接促进后者的通用技术发展。我们没有这种“上道儿的”私营企业,所以只好航天是航天、航空是航空、民用技术是民用技术。

    如果说还有一点遗憾,那就是虽然我们航天科技的成绩不断,但听到的航天科技应用的成果,除了航天育种外,似乎并不多,至少没有公布出来——不像做什么事情都爱臭显摆的NASA,几乎每天都要发新闻稿,告诉人们科学家又用NASA的卫星观察到全球变暖的证据了、或用NASA的望远镜找到新的宇宙星体或变化规律了。我想,我们的航天事业首先要满足我们国家整体形象的需求,然后要充分满足保密要求,之后才会去考虑那些世界主义的全球变暖、超新星、硬X射线或黑洞观察吧。

    做不做科学,似乎也不重要,只要有了工程上的成就,能在全世界特别是中国老百姓前扬国威,能告诉领导人火箭飞得更远了,绕月时间更长了,空间站上天了,那就够了。至于科学产出,反正领导人既不会去看顶尖的科学刊物,也不会去航天科学领域顶尖的科学家小圈子里面转悠去听听同行评议。

大项目冲动

    回过头来琢磨一下,既然我们已经做到了扬我国威,那怎么还总要想着证明一下航天科技带给了老百姓们(没有享受到的)收益呢?为什么总要说到我们花钱很节约、不到美国人的几分之一呢?

    一句话,因为现在大家缺乏自信,官员和主持大项目的专家更是如此。

    为什么缺乏自信,不是说我们的官员和专家天生水平低。而是因为,我们已经形成了一个从上到下的不能自信,只需要交差的制度。科技研发人员要向官员交差,官员要向首长交差,首长要向人民交差,因为交差的重要性远远胜于创新,而交差就要用别人认可的而不是科学界小同行认可的标准。那样,项目大、看得见、花钱少、有实惠(不论实际情况如何),当然就是更容易成为被别人接受的硬指标了。

    于是,我们看到这样的科技官员的表述就不会陌生了:“国家发展中的关键科技问题很难借助某个项目或课题解决,只有整合成重大科技专项,才能系统解决战略性产业中发展的问题。由此,科技计划必须聚焦重大专项。”

    实际上,随着2009年科技重大专项的启动,近年来科技界像其他领域一样,大专项不断增加,项目金额颇有“惊天地、泣鬼神”的壮观。当我在麻省理工学院与美国科学家聊起中国这些高投入的大专项时,听者中吐舌头的人不在少数。

    2010年8月我当时主持的《科学新闻》杂志爆出了重大新药创制专项的资金分配图,一位如今被免职的生物口的高官立刻派副主任及处长们来兴师问罪,说我们泄露了国家机密,情况严重要坐牢的。

    当时在报社老总办公室中,实在不能直接驳斥,婉转地说了一句,这东西是你们失误让我们的记者搞出来的,坐牢也不是我们杂志一家承担吧!很遗憾,当时的报社领导息事宁人,那期杂志大部分还是被迫销毁了。

    办大事需要官员承担责任,而承担责任必须有证据。如果证据是老外已经搞出来了,已经有文章发表了的领域,资助相对安全。这一点,也是多年来中国赶超战略的依据。

    但既然大专项难以实现原创性的创新,那么为何科研决策者对大专项的喜好一直在有增无减呢?

    重要的一点在于,通过集中力量,确实更加容易形成看得见的成绩。比如说中国的高铁项目,其实里面有多少真是原创的,谁也不知道,但钱花到一定程度,列车一定能做出来,铁轨一定能铺出来,成绩一定能显现出来。

    钱花到一定程度(即便很节约),国家意志坚强到一定程度,科技基础硬到一定程度,我们的神舟飞船也一定可以精确地实现更多任务。

    只是,我们实现了这些任务后到底要用它们干什么,却是除了有坚强的意志、工程科技的基础以及节约的花钱术之外,还需要多动脑筋想想的。(原文发表于果壳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115-517883.html

上一篇:在中国,为什么写博客的人评不上院士
下一篇:多元化与传播编制大学成功秘诀
收藏 IP: 76.24.17.*| 热度|

8 彭思龙 陈安 曹聪 刘钢 刘昶 zengfeng lftkf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23: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