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科学》期刊 www.dzkx.org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ishuihanshi 为地质学交流搭建的学术平台

博文

《地质科学》第58卷第2期文章精彩导读

已有 563 次阅读 2023-4-6 08:37 |个人分类:论文推广|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张 旗:花岗岩可否分离结晶,有堆晶花岗岩吗?——评学术界最近的一些争论

doi: 10.12017/dzkx.2023.022

精彩看点:基于玄武岩岩浆与花岗岩岩浆粘性不同,作者在文章中旗帜鲜明地否定花岗岩浆中会发生分离结晶作用,提倡注重野外观察实证研究,反对单纯依靠地球化学数据分析,指出花岗岩研究的未来方向或前沿,建议注重变质岩和花岗岩的成因关系,提倡下地壳填图。

杨 庚等:塔西南齐姆根楔形构造与走滑构造叠加两阶段演化模式

doi: 10.12017/dzkx.2023.023

精彩看点:为探讨齐姆根弧形构造特征及地层厚度异常增厚等原因,依据前人的地表地质填图成果,以及塔里木盆地西南缘齐姆根地区及邻区完成的二维地震资料及钻井资料成果,对该区地震剖面资料进行详细的构造解释。提出齐姆根弧形构造为叠加构造发育地区,经历了早、晚两期构造叠加变形:早期为逆冲楔形构造发育阶段,晚期为走滑作用改造及弧形构造形成阶段。

杜德道等:塔里木盆地构造变形迁移与三大地质事件的关系及其地质意义

doi: 10.12017/dzkx.2023.024

精彩看点:通过二维地震资料解释和断裂分析,结合地层残余厚度及分布状况,参考重点层系构造图,认为不同地质时期的断裂系统具有按照先后顺序有规律的横向迁移特征;同时,认为不同时期塔里木盆地隆凹格局,早期深埋、中期二叠纪火山活动及晚期快速沉降三大地质事件。地层沉积沉降和构造隆升的不均衡性,使得烃源岩在平面上的演化程度呈现不均一性。

姜颜良等:准噶尔—北天山盆山过渡带断裂系统发育特征及地质意义

doi: 10.12017/dzkx.2023.025

精彩看点:本文综合运用野外踏勘、地震资料解释,结合断层像素长度、分形维数等定量分析方法,对准噶尔—北天山盆山过渡带断裂系统发育特征和差异性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北天山内部地质构造和应力场较山前带复杂,北天山内部断裂构造发育和复杂程度明显高于山前带。

戴明刚等:雄安新区地层及主要热储空间结构特征与地热水资源潜力

doi: 10.12017/dzkx.2023.026

精彩看点:基于钻井、地震、地质等资料,研究了该区白云岩热储的地层空间分布、构造特征、储集空间特征和主建设区白云岩热储地热水资源潜力。认为:雾迷山组埋深较浅,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是主力热储,高于庄组埋深较深是最重要的备用热储;但即便现在同时开发它们也不能满足雄安新区主建设区的清洁能源需求;新区需要发展“多能互补”系统,在当下和未来发展与应用节能保温技术既重要也必要。

李金玺等:四川盆地水热型地热资源构造成因模式

doi: 10.12017/dzkx.2023.027

精彩看点:四川盆地是一个群山环绕的叠合型沉积盆地,蕴含着丰富的地热资源。文章通过解析四川盆地及周缘地质构造,明确了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的构造样式;详细对比分析已有的地热勘查案例的异同性,提出了褶皱型、单斜型和褶皱—断裂复合型等3大类水热型地热资源的构造成因模式;认为四川盆地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构造运动与水热型地热资源的形成密切相关。

陈友智:鄂西地区上泥盆统碳质粉砂岩及黄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doi: 10.12017/dzkx.2023.028

精彩看点:文章针对晚泥盆世弗拉期—法门期(F‑F)之交生物大灭绝事件起始期下Kellwasser 事件研究较为薄弱,对其古气候、古环境认识不足的问题,对鄂西地区上泥盆统黄家磴组碳质粉砂岩与沉积黄铁矿微量元素与硫同位素进行测试分析,探讨了下Kellwasser 事件期气候与环境。研究成果为理解F‑F 生物大灭绝事件起因提供了参考,也丰富了中‑上扬子地区晚泥盆世古气候、古环境认识。

刘永乐:青海东昆仑三通沟北沉积锰矿地质特征及形成时代探讨

doi: 10.12017/dzkx.2023.029

精彩看点:针对东昆仑三通沟北锰矿床赋矿岩系的形成时代及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存在的争议,本文在赋矿岩系组成和矿床地质观察的基础上,重点对与锰矿关系密切的粉砂岩开展了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研究,同时对矿区硅质岩中发现的放射虫化石进行了种属鉴定。结果表明:最年轻碎屑锆石U‑Pb年龄优势峰为478 Ma,硅质岩中放射虫化石属奥陶纪—志留纪海底生物分子中的贝奥苏克虫研究区赋锰岩系应形成于奥陶纪—志留纪,不是前人认为的中‑晚元古代;通过对比研究表明青海东昆仑南带在早古生代的构造环境为弧后(裂谷)盆地,该裂谷盆地与原特提斯洋北向俯冲的动力学背景有关。

裴冰冰等:贵州省松桃大塘坡组含锰岩系的形成环境分析

doi: 10.12017/dzkx.2023.030

精彩看点:文章对贵州省松桃县西溪堡锰矿区大塘坡组一段含锰岩系和大塘坡锰矿区铁矿坪锰矿床的大塘坡组一段含锰岩系中的样品,采用总有机碳、总硫、显微镜薄片鉴定、扫描电镜、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等研究方法,探讨了大塘坡组一段的沉积环境,为锰矿成因提供新的线索。相关地球化学指标表明锰矿层沉积于Sturtian冰期后冰川消融而成的淡水—半咸水的环境,西溪堡和铁矿坪含锰岩系都沉积于氧化环境。

刘 倩等:东太平洋CC区玄武岩岩石成因:39Ar/40Ar年代学与地球化学证据

doi: 10.12017/dzkx.2023.031

精彩看点:玄武岩作为地幔岩浆的产物,其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在反映地幔组分和深部动力学作用方面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本文对东太平洋CC 区西部和魏源海山两个潜次(Dive64 和Dive66)的9 个玄武岩样品进行了年代学、全岩地球化学和Sr‑Nd‑Pb 同位素研究。Dive64与Dive66玄武岩样品39Ar/40Ar 年龄分别为83.1±0.3 Ma、74.7±0.3 Ma, 属于晚白垩世,主体分别为N‑MORB 和OIB。地化分析认为:Dive64 玄武岩起源于尖晶石橄榄岩区,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DM)并混合有HIMU 组分;Dive66玄武岩起源于石榴石橄榄岩区,岩浆上升过程中主要伴随着橄榄石的结晶分异作用,单斜辉石与斜长石的结晶分异作用相对微弱,岩浆来源于HIMU组分和EMⅠ组分,其形成可能与地幔柱有关。

卢 仁等:华北克拉通南缘大纸房和嵖岈山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启示

doi: 10.12017/dzkx.2023.032

精彩看点:伏牛山余脉是华北克拉通南缘早白垩世花岗岩的集中出露区之一,其内花岗岩成因认识能为深入理解华北南缘燕山期岩浆活动规律和深部过程提供重要支撑。文章对大纸房和嵖岈山花岗岩进行了锆石U-Pb定年,对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

甘德斌等:阿拉善北大山早石炭世花岗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地质意义

doi: 10.12017/dzkx.2023.033

精彩看点:阿拉善地块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侧,对探讨古亚洲洋的构造演化历史和闭合时限等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阿拉善地块北大山次井子一处花岗斑岩体进行了岩相学、全岩地球化学、锆石U‑Pb 年代学和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其岩石形成时代、成因及区域构造背景。研究认为阿拉善地块石炭纪和二叠纪—早三叠世岩浆岩形成环境存在明显的转变,可能与古亚洲洋的最终闭合有关。

华洁文等:滇东南个旧矿区花岗岩黑云母成分特征及其对锡成矿的指示

doi: 10.12017/dzkx.2023.034

精彩看点:滇东南个旧矿区发育有著名的超大型锡多金属矿床,该矿床的形成与花岗质岩浆活动密切相关。本文利用电子探针分析技术对个旧矿区花岗岩中的黑云母开展研究。研究表明,个旧矿区花岗岩源区物质复杂,具有多源性;花岗岩中黑云母整体表现出高铁指数和较低氧逸度等特征,是锡成矿的有利条件。

邓家方等:岩浆岩对矽卡岩型铜钼矿化的贡献:以云南金平长安冲铜钼矿为例

doi: 10.12017/dzkx.2023.035

精彩看点:针对前人研究主要依据为副矿物锆石主微量元素,对主要造岩矿物关注较少,导致对成矿岩浆演化早期物理化学条件缺乏制约,此外,成矿物质来源也需要更多同位素数据制约的问题,本文对长安冲铜钼矿矿斑岩体开展了系统的单矿物(长石、云母、角闪石) 电子探针分析和硫化物S‑Pb同位素研究。研究认为:岩浆岩是长安冲铜钼矿床的主要成矿物质来源,成矿岩浆岩高氧逸度和水含量是成矿金属富集的重要因素,单矿物压力计是估算矽卡岩型矿床成矿深度可行方法。

邹佳男等:西藏冈底斯鸡公村脉状Mo-Re矿床中铼的富集规律研究

doi: 10.12017/dzkx.2023.036

精彩看点:文章以鸡公村脉状Mo‑Re矿床为对象,通过岩相学观察、Re品位资料处理并结合电子探针分析,探讨石英脉型Mo‑Re矿床中铼的富集规律。研究结果提供了该石英脉型Mo‑Re矿床中Re的空间分布特征,为继续探讨该类型矿床的Re富集机制奠定了基础。

赵伟策等:东昆仑五龙沟金成矿系统:基本特征、成矿控制与勘查标志

doi: 10.12017/dzkx.2023.037

精彩看点:针对东昆仑造山带东段的五龙沟金矿田容矿地质体类型与控矿构造特征不清,控矿要素不明的问题,本文通过广泛深入的文献资料调研与详细的野外调查,详细阐明了五龙沟地区金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地质环境,系统梳理、总结与对比了不同地段金矿床的矿化类型、容矿地质体与控矿构造。认为大规模金成矿与古特提斯洋关闭及伴随的同/后碰撞构造过程有关。

许 涛等:新疆乌苏四棵树河地区古新统至始新统冲积扇—滨湖交汇沉积露头解剖

doi: 10.12017/dzkx.2023.038

精彩看点:本文以比较少见的、完整的冲积扇—滨湖交汇沉积天然露头——新疆乌苏四棵树河地区古新统至始新统冲积扇—滨湖交汇沉积露头为研究对象,精细研究交汇相的沉积特征,通过对露头剖面的观察、取样及粒度分析等,描述了扇—湖交汇沉积的典型特征,探讨了其地质控制因素。研究成果对准噶尔盆地周缘自二叠纪以来广泛发育的冲积扇—湖泊沉积环境的油气勘探具有指导意义。

姜红霞:塔里木盆地塔中台地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核形石成因研究

doi: 10.12017/dzkx.2023.039

精彩看点:塔里木盆地塔中台地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滩相中核形石大量发育。本文选取5 口钻井取心样品,从核形石形态、粒径大小、纹层磨损度、圆度几个方面进行镜下统计分析。研究认为:促使塔中台地上奥陶统核形石形成的因素包括水动力能量、微生物、碎屑颗粒的累积量等,其中水动力能量占主导地位。

吴亚生:生物岩石学的定义

doi: 10.12017/dzkx.2023.040

精彩看点:生物岩石学是研究生物岩(即生物成因岩石)的特征、形成机制、形成环境及其与矿产资源关系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其研究内容至少包括生物矿化、现代生物礁、古代生物礁、现代微生物岩石和古代微生物岩石5个方面。文章阐述了生物岩石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提出生物岩石学研究需要应用这些学科的知识,也会反哺这些学科。

吴春燕等:联合压汞法表征致密油储层孔喉特征:以陕北定边地区延长组长7段为例

doi: 10.12017/dzkx.2023.041

精彩看点:致密油储层孔喉结构复杂,非均质性强,现有的单一实验技术无法将其全孔径进行有效表征。在分析目前表征方法的基础上,通过铸体薄片、扫描电子显微镜、高压压汞及恒速压汞等实验,综合研究了陕北定边地区延长组长7段致密油储层孔隙结构特征,通过联合压汞法,探讨了致密油联通孔隙的孔径大小及分布特征,细分了孔喉类型。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400480-1383139.html

上一篇:冉崎,管树巍等——四川盆地西北地区构造变形特征、演化及油气地质意义
下一篇:张旗——花岗岩可否分离结晶,有堆晶花岗岩吗?评学术界最近的一些争论
收藏 IP: 159.226.117.*|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9-26 09: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