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际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武际可 北大退休教授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202.127.156.*   [197]白冰   2015-4-2 16:54
武老师,发现王敏中老师和您写的那个弹性力学引论 中关于二维 布辛奈斯克 的解 的推导 有个式子好像是错了,
我和徐芝纶的书对了,自己推导了一遍。
我的回复(2015-4-2 20:04):谢谢
IP: 182.131.233.*   [196]lbg1970   2015-2-16 18:56
已发表的一学术论文《一种研究带电粒子运动的新方法》,想请武教授提点意见:http://tieba.baidu.com/p/3354236531
IP: 1.199.14.*   [195]gaoyz123   2015-1-20 19:21
没有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学生白来拜访了!衷心祝福老先生,晚年安乐!
IP: 70.59.35.*   [194]白图格吉扎布   2014-11-30 01:12
请武先生批评指正,感恩节快乐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3331-846932.html

系统运动学指导投资实验:http://blog.sciencenet.cn/blog-333331-774417.html
IP: 60.247.45.*   [193]qianghaisheng   2014-11-18 09:15
武老师,您好!您在研究月亮和地球之余,可否抽一点点时间,再研究下车轮与地球?http://weibo.com/1793448735/profile?topnav=1&wvr=6
IP: 218.75.42.*   [192]童勤业   2014-11-3 09:04
武老师,你好。经刘增荣老师介绍,我想问问你朱照宣老师的电话号码或通信方式(刘现在澳大利亚,身边没有他电话号码)。我最近想出版一本关于神经方面的书。其中有一章引用了很多关于朱先生写的讲义中内容(主要是图),由于现在要讲版权问题,所以出版社要我与朱先生联系一下。不知朱先生还能记得我否?麻烦武老师能否给予帮助。我的Email地址是,bitong@zju.edu.cn ,非常感谢  
浙大  童勤业
IP: 111.205.83.*   [191]wry123   2014-10-30 14:17
武教授:您好!这一问题困扰我很长时间了,总算解决了。非常感谢您的回答。
我在工作中遇到了这一的问题,我也不是学这个专业的。对于这一问题我请教过至少7位业内专家学者(其中包括科学网上知名流体力学专业学者)。但是没有一位给予明确回答,要么回答闪烁其词,要么认为没有速度梯度,就没有粘性应力。
中国基础科学需要大力发展!
IP: 111.205.83.*   [190]wry123   2014-10-28 13:26
武教授:非常感谢您的回答。
另外,粘性流体在逐渐增强外力作用之下,在粘性流体开始运动之前,流体所受粘性应力是否与这一外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就像固体静摩擦力一样?
我的回复(2014-10-30 05:20):从局部来说,粘性力是与剪切应变速度相反的切向力,从宏观上大致可以按照你的看法来理解。不过容易混淆的是,宏观上的阻力不仅是粘性引起的阻力,还有压差引起的阻力。
IP: 111.205.83.*   [189]wry123   2014-10-28 10:25
武教授:您好!我想向您请教一个问题。粘性流体有运动的趋势时,存在粘性应力?,粘性应力总是阻碍流体运动?
我的回复(2014-10-28 11:40):( ⊙ o ⊙ )是的
IP: 82.45.61.*   [188]temam   2014-10-26 19:58
武老师,您对牛顿力学的第一定律是不是可以看做牛顿第二定律的特例这个问题是怎么看的。因为一直就有两种看法。好像认为“不是特例”的人占多数,而且网上很多公开的教学视频都赞同不是特例,是基础和前提。因为第一定律定义了惯性系。事实上我不这样认为,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用牛顿第二定律直接定义惯性系。比如说“牛顿第二定律成立的坐标系我们称之为惯性坐标系”。如果这样定义不就可以将牛顿第一定律看成第二定律的特例吗?
我们不能因为牛顿当初的“原理”一书这样分出三个定律就非要奉为必需遵守的“铁律”。而且历史上确实是过了许多年才有了惯性系的概念。
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或许可以写一篇博文专门讨论一下。谢谢!
IP: 219.131.222.*   [187]檀成龙   2014-10-21 14:53
武教授:您好!下面184楼和187楼是我8月14日和9月16日的留言。您是北大物理教授,对热力学一定很有研究。请关注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1458267&do=blog&id=837222,请提宝贵意见。
IP: 159.226.230.*   [186]cctvhuman   2014-10-17 16:46
武老师,上午听说您出了一本电子书,很感兴趣,到您博客上一看,竟然还能下载,太感谢了!要好好拜读一下!《力学与实践》编辑部 胡漫
IP: 111.160.191.*   [185]lrx   2014-10-13 16:24
我曾经在某网站看见一篇文章,介绍所谓十大科学家。自然,不同人可以有不同见解,但是,从中反映出来的一些心态却颇有玩味之处。
比如,其中提到牛痘的发明者,还有人在回复中提到袁隆平。我估计,即使问他们本人,都不会自认为能居十大科学家之列吧。再有,其中居然没有达尔文,我从回复中也没看见(回复我看的不那么细),这个疏漏够大的。
这反映了什么问题呢?这说明在很多人眼里,那种能直接看的见"用途"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二十一世纪了,部分中国人仍然是这么个心理,看来科学普及工作任重道远啊。
IP: 222.88.196.*   [184]张延良   2014-10-11 15:29
好博客
IP: 119.130.195.*   [183]hdlzhx33   2014-9-30 19:11
武教授:
您好,我有一项专利申请号为:2012103386851名为反馈式永磁发动机的发明专利。在此衷心希望武教授能给于指导和帮助。由于本人只上过一年的机电中专,有很多东西都是靠自已自学回来的。所以自已学得对不对,我都无从知晓,对很多力学概念和数学题解都是一知半解,机械制图方面也是错漏百出,所以希望武教授别见笑。下面让我简单介绍下反馈式永磁发动机的原理吧。
很多人一提起永磁发动机就跟永动机联系在一起。认定永磁发动机必然违反能量守恒定率。但个人我认为永磁发动机有着其独特的特殊性。它不一定就违反能量守恒定率。因此我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就是能量分割法。首先我将永磁体的磁能看作一个整体。这个整体能量通过一些机械结构转化成动能。然后动能转化成机械能。最后将机械能分割成几部份。一部份为自身消耗能量、一部份为机械摩擦消耗能量、一部份为输出能量。理论上得到公式W总=W反馈+W摩+W输出。从公式可以看出如果公式成立的话。那么永磁发动机就必然遵守能量守恒定率。而反馈式永磁发动机正是基于这个概念推导出来的。下面我先从下图1一步一步进行分析反馈式永磁发动机的原理。

                            图1
1、活塞套   2、永磁活塞   3、曲轴  4、永磁   5、上门
6、下门  
由上图可以看出当上门与下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受到两个垂直于端面的吸力F1、F2。如果此时要打开上门与下门的话,就必须施加两大于F1、F2且方向相反的力F3、F4则F1+F2<F3+F4。当门续渐被打开后如下图2

图2
1、活塞套   2、永磁活塞   3、曲轴  4、永磁   5、上门
6、下门
   由上图可以看出当上门与下门续渐被打开后F1和F2分别分解出两个带夹角@的力F1’、F2’。另外由于门打开后磁2、4的磁力被释放将产生一个相互排斥的力F6。F6推动活塞向后运动推动曲轴旋转。如果此时将曲轴与上、下门装上联动机构。这个联动机构的功能在于曲轴旋转上半圈时将门5、6打开。下半圈将门5、6关闭。这样一个永磁发动机的雏形基本上完成。那么这个永磁发动机能否遵守能量守恒定率,而且按照我的观点能量分割法来进行运行呢?下面我再进一步进行分析。
          由图1、图2得知永磁发动机的运行轨迹:首先曲轴旋转带动门5、6打开—门5、6续渐打开永磁活塞2与永磁4磁力被释放产生斥力F6推动活塞向后运动到底部完成上半周期—曲轴利用惯性继续旋转此时活塞由底向前运行-门5、6续渐关闭F6被门5、6屏蔽斥力消失完成下半周期。由永磁发动机的运行轨迹,可知W总的能量完全是利用永磁活塞2与永磁4相互排斥所产生出来的。而打开门5、6所需的W反馈和机械摩擦产生W摩以及通过曲轴传递出去的W输出都是来自这个W总。因此从理论上来看W总=W反馈+W摩+W输出这公式似乎已经成立。我曾经亦以为公式是成立的。但通过仔细反复论证发觉当中其实是有两个致命的矛盾存在的。第一个致命的矛盾是:因门5、6是与曲轴联动的,所以当曲轴慢慢旋转时,门5、6也只能是跟随曲轴慢慢打开。磁2和磁4排斥所产生的F6亦是慢慢被释放的。由磁的特性可以得出F6与活塞位移的关系和动能与活塞位移关系如下图3A、3B:
                 
                      图3A                                    图3B
由于F6是慢慢被释放的,因此当门5、6被打开后F6并不能达到最大,所以产生的动能是比较小,动能转化成机械能也很会小,机械能小其输出必然就小。从上面的分析可知这与永磁发动机是背道而驰的。为解决这矛盾我在反馈式永磁发动机中取用了分离式机构。曲轴与门5、6不再联动,但又相互制约方法。就是用极短的时间将门5、6迅间打开使F6能够在最短的时间里全部被释放出来,从而产生一个爆发式的力使动能迅间达到最大。所以在反馈式永磁发动机中我取用了伺服直线电机,伺服直线电机有两个特点:1、速度快 2、迅间力矩大等。经改动后图3A、图3B将变成如图4A、图4B:
   
                    图4A                                    图4B
  上面分析的是其中一个矛盾,另一个矛盾就是F6与F1、F2之间的矛盾。用图5A、5B作分析如下:
      
                  图5A                                    图5B
  因活塞与门5、6是联动的,而且门要打开就必须要有一个大于F1+F2的力。所F6必须远大于F1+F2。
  但由图5A、图5B可看出,F6是随活塞位移增大而减小,夹角@是随活塞位移增大而增大,F1+F2随夹角@增大而增大。所以F6与F1+F2是背道而驰的。为解决这矛盾我在反馈式永磁发动机中增加了永磁体7、8、9、10如图6所示:
   
                      图6A                                    图6B
在增加了永磁体后,门5、6上也增加了两个与F1、F2方向相反与F3、F4方向相同且相等的力F3’、F4’。再用图7进行深入的分析。
     
                    图7A                                    图7B

由图7可知F1+F2是随夹角@增大而增大,减小而减小。而F3’+F4’却刚好相反,它会随永磁7、8、9、10之间的距离减小而增大,距离增大而减小。所以F1+F2与F3’+F4’刚好互相抵消。由公式W总=W反馈+W摩+W输出可得出W摩确定的前提下W反馈与W输出的关系。W反馈越大W输出就越小。W反馈越小W输出越大。在未加入永磁7、8、9、10前,因要克服F1+F2所产生的功耗,因此W总≈W反馈,所以W输为零。加入了永磁7、8、9、10后F1+F2被F3’+F4’抵消了。因此其输入功耗只剩W摩了,也就是说W反馈=W摩。因W摩远小于W总,所以反馈式永磁发动机的W输出≠零。因此公式W总=W反馈+W摩+W输出成立。
      通过对反馈式永磁发动机一步一步的分析中。我到目前为止还没找到其它错漏地方。所以希望武教授能帮忙指出我分析错误的地方。如果反馈式永磁发动机是可行的话,我想写一篇《反馈式永磁发动机的原理与实现》的论文。但我不知道怎么样写。而且有关的一些数据与计算方法等,都无法提供。所以希望武教授能多多帮忙。
IP: 125.118.33.*   [182]陈驰一   2014-9-22 09:30
武老师,这是我的博文: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96769&do=blog&id=829150
IP: 202.118.28.*   [180]David3883   2014-9-20 10:06
科学网喻海良的博客非常有名,至今仍在周排行排第5位。看了他的简历,“2011年5月~2014年5月 沈阳大学,教授”,可是,在沈阳大学所有的网页上却找不到他的名字,实在是奇怪!
他的“第100篇学术论文被正式录用感言”能说明什么?
喻海良在博文 “这篇文章为什么我选择在PLOSOne上发表”回复jiangjiaomei 的评论,认为浏览量甚至强于citation,对吗?
IP: 218.6.146.*   [179]jkgzs000   2014-9-17 08:58
人类只有正确认识地震波谱图后,才能够正确认识地震的成因,最后才谈得上采用何种方法去对付地震。 ////在所有关于地震波的教材中,地震的纵波传递速度比横波的传递速度快的说法,我个人认为是否可能应该有误。http://blog.sina.com.cn/s/blog_6a029dcc0100zbs9.html

【地震和海啸的动力来源】总的说来,地震和海啸的动力来源主要都是地壳塌陷所释放的重力势能。金轲(个人观点)http://t.cn/zYG38kI
IP: 119.132.47.*   [178]檀成龙   2014-9-16 20:19
武老师:
您好!下面 217楼是我一个月前给您的留言。
我的研究对国家可能有很大作用,但论点“另类”,中国的科学家前怕狼、后怕虎,就是不敢支持、不敢质疑、不敢评论,“傲慢”、“冷漠”。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同理,科学家不关注当代中国的资源环境问题,不如回家卖红薯,您有没有胆量评价我的论点(我的论文不涉及高深理论,理工科本科生都能读懂)?

我研究向西北调水6年了,我的研究结论是每年向超深盆地(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准噶尔盆地)调淡水100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1000多亿方;每年向超深盆地调淡水200亿方,若干年以后超深盆地每年的面雨量将增加2000多亿方,即调水能起到“四两拨千斤”、“以一当十”的作用;每年向西北调淡水几百亿方最多1000亿方,若干年以后整个西北的年平均降水量就能达到甚至超过500mm,特大规模调水能彻底改变西北干旱少雨的恶劣气候。整个西北干旱少雨恶劣气候的改变,将大幅缩小西北与东部的发展差距,大幅提高西北人民的生活水平,能够再造中华,增强我国的发展后劲和战略纵深。

以上论点极其宏观、极其大胆、比较另类,但不是信口开河。对我的论点,著名气象专家张学文研究员比较支持,在博客《对霍有光、檀成龙的新疆变湿理论的思考》一文,张学文老师在明知“气象工作者很容易立刻否定,认为是异想天开”的情况下,还是做出了“我不能否定这个认识”、“应当说我比较支持这个认识”的评价,详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024-506294.html
有空时请关注我的博客,特别推荐关注我的第一篇博客,网址是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458267-803952.html,支持、质疑、围观都欢迎,请提宝贵意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