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际可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武际可 北大退休教授

留言板

facelist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留言 登录 | 注册


IP: 60.168.29.*   [97]fjylm   2012-1-22 23:15
武老师,祝您龙年快乐,阖家幸福!晚辈敬上。
我的回复(2012-1-23 08:08):谢谢,祝新春快乐!
IP: 111.8.34.*   [96]莫红   2012-1-22 16:32
武老师,祝愿您和家人新春快乐,龙年大吉!
我的回复(2012-1-22 17:14):谢谢。祝春节愉快。
IP: 60.168.29.*   [95]fjylm   2012-1-18 21:39
输入错了,很不好意思!
应该是:武教授,您好,想请教一下N-S方程对于湍流是否也一样适用呢?
我的回复(2012-1-19 06:14):一般人认为是适用的,也有一些人认为不适用,需要从波尔茨曼方程入手。
IP: 60.168.24.*   [94]fjylm   2012-1-16 21:13
武教授,您好,想请教一下N-S方程对于湍流是否也一样使用呢?
IP: 123.138.78.*   [93]邓凡臣   2012-1-7 15:56
谢谢武老师的指点。
IP: 221.11.67.*   [92]邓凡臣   2012-1-3 15:41
武老师您好,学生冒昧打扰,望请见谅。学生被一些问题困扰良久,希望能有高人指点。
       晚辈现在一研究所从事飞机强度试验工作,学生在本科、研究生期间学过一些力学,比如本科学过材料力学,理论力学,还学了一些塑性力学;研究生期间学了高等弹性力学,损伤力学,复合材料力学、连续介质力学,但是到目前却不知道这些力学用来干嘛,他们分别用来解决什么问题,他们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不知道武老师能否给指点一二,或者推荐一本系统介绍这些力学的书籍,后生不胜感激。在此学生祝武老师新年快乐。
我的回复(2012-1-3 18:45):这应当是原来学的时候没有把问题的实际背景弄明白。一般说来,要做原创性的设计必然要遇到大量的强度问题。特别是设计规范的制定,如果没有根据这些力学理论计算得到的结果,是无法想象的。例如设计带圆孔的受力构件,就需要知道孔附近的应力集中,而这个应力集中系数就是由弹性力学理论来计算得到的。这个问题很大,不太能够简单地说清楚。多看看书,多向老技术人员请教,慢慢就清楚了。
IP: 122.224.109.*   [91]HElloworld1234   2011-11-19 14:20
武老师:郑也夫知识分子自觉那篇博文我的留言你看到了吗,期待你的回复啊!
部分观点我很赞同啊,那为什么现在核心期刊选用综述性论文必须强调大肆引用文献啊,应该更重视自己的创造性发现呀,否则引用50个文献,就要被这50个文献的作者一人打一个耳光,武老师你说是不是啊!最高境界应该是0个文献 !
我的回复(2011-11-19 15:07):原创的工作引用文献很少。现在许多期刊希望多引用自己期刊上的文章,是由期刊的评估体系决定的。在这根指挥棒指引下,便引文越多越好了。
IP: 110.83.127.*   [90]ppbbkkaa   2011-11-19 13:43
另外沈惠川将吴大猷的观点发表在中午期刊《物理》上,题目是:吴大猷先生点评《经典力学》
年代卷期:2000, 29(12)
IP: 110.83.127.*   [89]ppbbkkaa   2011-11-19 13:26
您的邮箱是:wu_jike@sina.com对吗?我有吴大猷先生的《古典动力学》的电子版,现在发给您。
IP: 110.83.127.*   [88]ppbbkkaa   2011-11-19 13:21
他们的根本不同在于Hamilton原理推导Hamilton正则方程的过程,Goldstein认为广义坐标和广义动量的变分都是独立的,原因是在相空间讨论问题。而吴先生不这样认为。Goldstein的观点参见Goldstein书(第二版430~433页),尤其是432的注和8-5节的最后一段内容。吴先生的观点参见他的《古典动力学》第200页。吴先生认为dq/dt等于Hamionton函数对广义动量的偏导数这个方程是由勒让德变换来的,不是由于广义动量的变分是任意的(或说独立的)而使得dq/dt必须等于Hamionton函数对广义动量的偏导数。吴先生的观点可以在沈惠川的经典力学一书中的代序清楚的看到。
IP: 59.77.36.*   [87]ppbbkkaa   2011-11-19 10:10
下面是吴大猷对Goldstein经典力学书中由相空间Hamilton原理推导正则方程的评价的一部分内容。更详细的可以从沈惠川的经典力学书中的代序找到,网上也可以找到(可能不准确)。我对他们评价Goldstein的非学术语言和态度不感兴趣。我只是对这个力学问题本身感兴趣。我觉得Goldstein没有错误,您的看法呢?我在网上看见过您做的一个报告:几何学与力学。所以向您请教。这是一个老问题,网上已经有许多人争辩过,您也许知道这件事。您是不是可以专门写一篇文章,发表在网上。这么做涉及学术前辈,可能会引起更多的争论,但也许愈辩愈明。谢谢!
吴大猷先生说,“Hamilton原理中,我们是比较各不同途径的运动(在同一固定时间中,t1→t0从q(0)到q(1)的∫Ldt值),这是Hamilton原理本身命题的一个部分!不能忘记了!因为这个条件(各途径须以同一时间t1→t0走完),故在一运动路径q+δq与p+δp中的p+δp不能任意;否则走p+δp径和走q+δq径由q(0)到q(1)的时间,则可能不同了。许多书的作者,大概根本不知道Hamilton原理本身有此部分!须知Hamilton原理是一个物理原则……在许多书中,彼此抄袭,根本未懂Hamilton原理的命题,可怜得很!”
我的回复(2011-11-19 10:37):这个问题我以前不知道。看了你的留言,我查看了Goldstein的书,他是用勒让德变换从Lagrange方程出发推导Hamilton原理的。这个推导没有问题。吴先生的推导我没有看过,估计是从变分原理直接推导Hamilton原理的。想来也是对的。他们是殊途同归。
IP: 182.32.95.*   [86]姜道奎   2011-11-9 22:23
武老师您好,打扰您一些时间请您给填下这个问卷好么,问卷地址,谢谢你。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530824&do=blog&id=506030
IP: 59.66.101.*   [85]cngc52   2011-11-7 00:27
武老师,我读了你所有的力学的科普著作,我非常喜欢你的编书风格,给了我很多数学推导,建模方面的启发。当然了,力学知识也有很多。虽然,我不是学力学的。我在清华读书,我刚读完了你所有的科普著作,忍不住给你留言,说实话,我真的想跟您当面讨论一下。呵呵。
我的回复(2011-11-7 05:52):谢谢。我退休了,离开讲堂,多年的习惯,靠写一点科普打发日子。有空欢迎你来聊聊。
IP: 123.165.161.*   [84]motong   2011-11-5 11:33
中国之所以难有创新,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学术届的“学霸”意识,严重制约了“百家争鸣”学术氛围的营造。以一篇普通论文而言,若在该论文中发表自己的观点,而该观点又一旦与某些大师级人物的观点不一致,那么这篇论文很难找到发表之处,其原因在于大家都在信奉大师,强调“某某大师级人物说了,应该是.....,而不是你所说的...”,长此以往便形成了不敢有、也不能有独立异样观点的存在,否则别人总会以大师级人物的观点来压制你,使你无处立足,于是你也就只能随同大家一起,始终跟着别人后面走,连头都不能伸一下!大师级的“学霸”意识其实是“创新”路上的一堵墙,该墙不拆难有创新。
IP: 220.165.226.*   [83]郑智捷   2011-10-13 08:24
谢谢武老师,师生关系理顺就明白了。

彭恒武先生在云南大学物理系任过教,云大物理馆大厅里有他的介绍。
IP: 220.165.226.*   [82]郑智捷   2011-10-13 07:33
的确此周非彼周,双周均为大师身,物理形上贡献广,宇宙哲理更精深。

为赔混淆 周培源先生和周光召先生 的不是而感言!
我的回复(2011-10-13 07:54):彭桓武先生是周培源的学生,而周光召先生是彭桓武先生的学生。
IP: 115.156.245.*   [81]张小俭   2011-10-11 22:32
武老师:您好。
想请教您一个问题。我在对实验模态测试的频响曲线进行模态参数拟合后,发现有些模态质量为负数,这些负质量模态合理么?其物理意义是什么?谢谢!
我的回复(2011-10-12 06:05):我也不清楚。
IP: 61.138.206.*   [80]郑智捷   2011-10-11 19:25
是下面的这段引文:

“中国科学之所以缺乏原始性创新,与缺乏哲学思维有关。在中国本土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一定是地处边远山区、一个在自由自在地做深入研究的民间科技工作者。在主流科学家不赞成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看法,坚持自己的看法,并不断用科学方法加以验证,……而且要准备有一段时间坐冷板凳,或者是受到各种批评。科学问题的产生和出现往往是科学真理产生的标志,往往也是一个全新科学体系诞生的前提条件”—— 周光召
IP: 61.138.206.*   [79]郑智捷   2011-10-11 16:38
武老师,您好! 从博文上看您同周培源先生有长期的交往。在宋老师的最近的博文中,谈到周先生物理和哲学方面的杰出的论点。但是可惜不知道全文和出处,如果您知道这方面的准确信息,敬请告知。

宋先生的博文:
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73249&do=blog&id=495414
我的回复(2011-10-11 18:01):宋先生提到的周先生,不是周培源先生。
IP: 180.184.196.*   [78]武际可   2011-10-8 06:18
这本书是俄文本,还没有中译本。你可以自己去下载电子书,具体的下载地址是:

http://lib.org.by/info/P_Physics/PC_Classical%20physics/PCtm_Theoretical%20mechanics/Kirpichev%20V.L.%20Besedy%20o%20mehanike%20(GITTL,%201950)(ru)(K)(T)(360s)_PCtm_.djvu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10: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