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耕地!耕地!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加以有许多沙漠和雨量稀缺的地方不适宜耕种,耕地面积每人只有一亩多一点不到二亩地。近年来由于交通、房屋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又有边疆地区土地沙漠化的严重威胁,可耕地面积在迅速减少。如此下去,必然会影响我们的粮食自给。我们这样一个人口占世界四分之一的国家,如果粮食不能自给,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所以首要的问题便是保护可耕地。我从小是在农村长大的,祖父辈都是典型的农民。他们对耕地的爱护一直深深印入我的记忆里。
在我的记忆里,我们村——山西省晋南一个小山村,村庙里的一块最早的石碑是元代至圣年的,到现在已经有六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了。如果按照三十年一代人来算,在那里生息繁衍了二十多代人了。这六百多年里,他们一直是靠农耕生活。所以耕地就是他们的生命,他们的一切。村子位于汾河边上,在河边有两千多亩水浇地,是古代汾河冲积而成的肥沃耕地。爬上一个大约一、二百米高陡坡便是山上的平塬,是几千亩旱地。他们的居住地,既没有在平塬的旱地盖房子,因为一来舍不得占用可耕地盖房,二来吃水不方便,需要从汾河边打井挑水上山。他们更舍不得在水浇地里盖房子。因为那些水地是他们祖辈赖以生活的命根子。于是只有沿着山坡开挖窑洞居住。几百年来一直是这样。
打我记事的时候起,老人们总是提及光绪三年山西为中心的华北大旱灾。据记载,山西饿死的人口约有六百万,占当时总人口的三分之一以上。据我爷爷说,那时他刚记事,我们村,得益于那两千多亩水地,虽然天旱,汾河也还没有完全断流,还有水可浇地。所以饿死的人就很少。老人们一直以光绪三年的旱灾教育我们要节约粮食、珍视耕地。“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古训。我们的祖先连“方寸”之小的可耕地,都是非常珍惜的。这才是居家过日子的态度。
到1960年后,事情发生了变化,先是因为村里发现了矿藏,矿务局征用了一片水浇地盖职工宿舍,其后,村里农民们想,既然土地已经不属于自己的了,也便不再珍惜,纷纷申请宅基地,在原来的水浇地盖房,原来半山坡上的窑洞便逐渐放弃破败。还有,同蒲铁路扩建又占用了一部分耕地。这样一来,村里的两千多亩水浇地便一亩不剩了。“崽卖爷田不心疼”。的确是这样。维持了六百多年的水浇地,在二十年中不见了。虽然家家都在平地盖了新房,家里有了自来水。从城里回来骑自行车直接就能够骑到家,无需爬坡了。可是人们并没有正当的职业,没有土地,当不成农民,又没有文化,只好当临时工混日子。
下面两幅图,就是人们废弃了的老住处。经过四十年,已经破败成这样子了。
上面我讲的我的故乡的变化,提醒人们,当耕地国有化之后,谁来做耕地的保护神?这的确是一个问题。
人们现在不是说,要提倡市场经济吗。真正市场起来,农业绝对不是工业、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的对手。一片耕地的收入,绝对敌不过盖厂房、盖楼房、改高尔夫球场和游乐园等等的收入。西方像英国这样的老牌发达国家,现代化的早期,都是靠工业掠夺农业起家的,英国有过“羊吃人”的时代,因为工业需要羊毛,市场迫使农民弃耕放牧。现在,我们绝对不能步他们的老路,变为“房吃人”。由于房屋占地,我们熟悉著名的“京西大米”和太原“晋祠大米”已经消亡了,“小站米”也岌岌可危。更不要说,如果遇上光绪三年那样的大灾害,将怎样度过?上世纪六十年代全国饿死人的教训,难道还不够深刻吗,殷鉴不远。
早期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工业化后,他们可以到非洲、美洲等地殖民,还可以靠工业品输出换回所需要的粮食。这种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必须坚持粮食自给。因为,现今世界已经不是殖民的时代,不可能也不许可去殖民。退一步说,十四亿的人口需要的粮食,不是任何地区和国家能够养活得起的。
所以保护耕地,必须用法律去限制市场作用的范围。就是在现代资本主义国家,有许多方面并不能放任市场去左右,例如法律一定要规定最低工资、禁止童工、劳动保护等等,如果这些方面都交给市场,便会断绝弱势群体的活路,人类社会就会真正沦落为弱肉强食的境地。须知市场考虑的是当下能不能赚钱的问题,而耕地是关乎千秋万代的事情。耕地丧失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所以需要慎之又慎。
还有,我们的建设能不能吸收我国几千年流传下来节约耕地的好传统呢。就我的故乡六百多年来在半山坡挖窑洞住,为什么上世纪六十年代,矿工的职工宿舍就必须征用水浇地来盖呢。为什么职工宿舍就不能也在半山坡上盖呢。我们的设计者和管理者只会“平地起高楼”征用最好的耕地,就不会精打细算像祖辈农民那样珍视耕地,也是一种在土地使用和规划上的“大少爷”,也是另一种“崽卖爷田不心疼”。如果在用地和环境保护方面,就像我的故乡在二十年中的变化,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些祖业,就会很快的给倒腾掉,我们就会成为真正的“败家子”。
下面的一些从网络上下载的照片,部分地反映了农民如何珍惜耕地。看看他们的住处。再看看住处与邻近耕地对比。他们盖房子一定是选择较不平坦的地方,把比较平坦的地方留给耕地。其中有北方的,也有南方的,有节约用地的寺庙建筑,也有国外的建筑。这种好传统是值得我们好好继承的。现在的建筑专业的毕业生在学校里大概是学不会这样来设计村落和居处的,是应当好好向他们学习的。
山西的悬空寺
比利時這座樓梯,很多旅客光是用看的就腿軟了。(圖片來源:wikimedia)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9 09: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