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伟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zhong 南京大学微结构国家实验室,教授,博士生导师

博文

博士研究生三年发表12篇论文给我们的启发 精选

已有 51291 次阅读 2011-5-20 16:29 |个人分类:个人观点|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博士, 研究生, 论文, 毕业

    综合性院校对于理科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都有发表研究论文的数量要求,比如南京大学对于从事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和临床医学基础研究的研究生申请博士学位,必须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1、申请人至少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三篇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其中有一篇是在SCI索引源刊物上发或被EI(全文检索)收录。

2、有两篇及以上在SCI索引源刊物上发表或被EI(全文检索)收录的与学位论文有关的学术论文(第一作者)。

 

这是校研究生院的基本要求,实际上各院系、不同的导师对自己的学生可能会有更高的要求,比如有的导师要求三篇全部是SCI论文,有的要求发表刊物的影响因子必须大于多少才算数,还有的要求所发表论文的影响因子总和要大于多少才能毕业。 每年都会有为数不少的研究生因为达不到这些标准而无法如期毕业。
 
     前天参加了刘同学的博士论文答辩,感触颇多。刘同学2008年从河北师范大学硕士毕业后来到南大攻读博士学位,三年时间共发表了12篇研究论文!这12篇论文全部是第一作者,全部发表在物理、化学领域的一流学术刊物上,其中Appl. Phys. Lett. 6篇, Opt. Lett. 2篇,Chem. Commun. 1篇,J. Nanosci. Nanotechnol. 1篇, Solid State Commun 1篇, Appl. Phys. A 1篇。
 
      为什么刘同学能够在短短三年的时间取得如此出色的研究成果,概括起来有以下几点:
 
1)勤奋。这是取得成绩的必要条件。据其他同学介绍:刘同学非常勤奋,经常看到他在食堂吃完饭以后在校园散散步,就回到实验室非常专注地从事科研工作。也有一些学生,也是成天呆在实验室:一会儿QQ聊天,一会儿听听音乐、打打游戏,一会儿看看视频,一天下来科研上的收获很少,甚至都无法静下心来认真研读一篇文献。如果这样日复一日,三年能学到多少知识、能获得多少科研成果就可想而知了。
 
2)扎实的理论功底。刘同学硕士期间主要从事理论研究,来南大后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将实验室其他研究生得到的实验结果赋以物理模型或理论解释,比如一些半导体纳米结构的生长机理研究、拉曼散射研究等。刘同学不从事实验工作,而是用理论来解释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这是他比较“讨巧”的地方。他的理论工作所依靠的实验结果都是实验室其他同学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才得到的。实验室提供了很多有趣的实验结果,理论和实验的紧密结合是他成功的另外一个原因。
 
3)科学的悟性。从事科研工作只是勤奋是不够的,还需要悟性。有些同学也非常勤奋,可是科研工作没有章法,眉毛胡子一把抓,做了很多工作却没有好的结果或者是有了结果也不会归纳总结。因此悟性很重要。如果没有这种悟性,再好的实验结果,再多的实验结果摆在你面前,也未必能产生物理思想、提出物理模型去进行理论解释。刘同学看到一个有趣的实验结果,就会思考其内在的物理图像和物理机制,并想法设法用理论来加以描述和解释。
 
暂时想到这么多,希望理科的博士研究生们能认真思考一下;也希望所有研究生都能按期毕业,找到理想的工作!
 
 
后记:有朋友认为刘同学只是把别人的实验结果拿来“计算”一下,似乎很不以为然。理论解释不重要吗?要找到具有指导意义的、有规律性的结果,能离开理论研究吗?我们都知道,物理是最简约的科学,物理的语言是数学。我们实验室也有很多有趣的实验结果,可惜就缺乏这样一个能够从理论高度解释这些结果的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59-446216.html

上一篇:台湾之行照片
下一篇:做科研是需要有点拼搏精神
收藏 IP: 202.119.32.*| 热度|

56 郭向云 郭桅 张鹏举 刘全慧 许培扬 谢鑫 杜会堂 陶奇 徐耀阳 陈飞 武夷山 杨凯恩 张亮生 唐光 吴吉良 鲍得海 申秀焕 孙学军 卢良杰 蔡津津 吴锦宇 杨月琴 张水 高建国 吴怡 李毅伟 李云森 刘钢 仇欣 李国正 徐索文 张松 虞功亮 郭利萍 杨艳明 刘天亮 魏晨 唐常杰 李振杰 高正明 何应林 吴泽洲 姚远 张易 尧中华 夏少波 liguoshuai ten1917 liangqiang songshu123 lindajia flyear chengchuanqi18 w870123 zhandadong jjc357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5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04: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