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建华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肖建华

博文

选择共性问题或瓶颈问题的困难

已有 4815 次阅读 2019-1-26 11:37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宏观上,在科研选题上选择共性问题或是学科内的瓶颈问题是取得显著进展的研究方向,但是,最为基本的前提条件是:能够取得进展。而对于研究者个人,对于论题实质的认识深度和对于相关基础科学理论的运用能力,是决定成败的基础要素。
 在以3年为基本周期的条件下,要取得进展就需要把共性问题或瓶颈问题作为核心而导出与之相关的子子问题,也就是非常具体的问题。
 这种子子问题与原来的共性问题的提法,或是瓶颈问题的描述,往往相去甚远,有可能看来没有关系。在这种情况下,项目得到支持的可能性不大。
 相反,如果直接的面向共性问题,或是作为共性问题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子课题,则容易得到支持,但是取得预期进展的可能性不大。
 一般而言,显性的问题会汇总为共性问题的提法,他是唯象性的提法。而在深入研究共性问题时,尤其是学科内有很多围绕共性问题的研究时,实质性的问题会被归结为学科理论上的瓶颈问题。
 这样,围绕瓶颈而导出的子问题往往是与本学科相关的更为基础的理论问题。从而,如果是选择瓶颈问题的子论题,则在表面上看来就不像是学科内的论题,而是相关学科的课题。从而,得到支持的可能性不大。
 由于以上的原因,如果选择共性问题或瓶颈问题的实质性部分来研究,由于短时间内取得进展的可能性不大,人们倾向于回避。
 而如果直接的面向共性问题,或是作为共性问题的一个显而易见的子课题,则容易得到支持,但是研究者个人本身也不具有信心这个研究会在实质上解决共性问题或是瓶颈问题。
 综上,“短时间+共性问题+瓶颈问题”的约束模式造成的局面是:围绕共性问题或瓶颈问题的表层研究,或是唯象性研究。而不会出现:深入本质的理性研究。
 从认识论上看,我国科研人员很努力,但是这个努力是集中在唯象层面。而唯象层面的研究必须经由一个认识上的跳跃,形成抽象的表述和论述,并形成相应的理性理论体系之后,才能得到解决。
 在这个认识论意义下,唯象性研究是为理性研究(抽象理论研究)提供基础素材的。而恰恰在这个方面,我国的科研投入是不足的。
 这里有一个文化自信的问题。普遍性的,认为我国科技人员搞理论研究不行。缺乏抽象思维能力,强项是综合思维,形象思维。实质上,这个看法是自相矛盾的。综合性思维本身就是抽象思维在支配的。
 我国科技界的弱项是:使用抽象数学,或是符号(数理)逻辑体系下的,运用此类抽象语言来描述和论述自身科研结果的能力。
 这就引导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学科理论上的话语权问题。由于历史的原因,也由于我国科技界是以学习前人(主要是国外理论)为起点,经由一个由浅入深的必然过程,到目前阶段也是勉强到达理解和把握基础科学理论层次,没有话语权是可以理解的现象。
 故,在今后的一个时期,出于建设科技强国的宏观目标,围绕“共性问题+瓶颈问题”的抽象层次的理性研究是必然要在宏观层面以某种办法来推动的。这就会开启“长期+瓶颈问题”的约束模式下的科研。
 在这个角度看:高校的高端人才引进==试图引进学科的理论研究高手;但是,由于主观上不自信,附加了3年的考核条件,由把上面的目标操作成为:高校的高端人才引进==试图引进学科的理论论文发表高手;由此,在客观上,这轮引进热潮依然是游离于组织力量围绕“共性问题+瓶颈问题”而展开研究之外的。
 但是,这轮引进潮的确是明确的表明:我国高校在学科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开始有迫切感。
 这样,就有结论:近20年来的唯象性研究热(EI,SCI热),在结束其历史使命后,以客观发展的必然规律,推动今后一个时期的抽象理论研究热(理性研究热),也就是(ESI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419-1159169.html

上一篇:创新性科研选题的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
下一篇:理论专著:在限定性约束下的思维
收藏 IP: 121.27.195.*| 热度|

4 武夷山 宁利中 尤明庆 黄河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2: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