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uchangZh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changZhang

博文

变化中的北极(46)海冰上的奇幻漂流-1-英雄时代 精选

已有 4976 次阅读 2022-10-30 07:19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变化中的北极(46)海冰上的奇幻漂流-1-英雄时代

张武昌

2022年10月29日星期六

 

北极点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存在,是探险和科学研究的前线。但是北极点是水深4000多米的海洋,上面覆盖着厚厚的海冰,怎么到达这个地方呢?

 

19世纪后期,人们相信太平洋的暖流通过白领海峡进入北冰洋后,会导致无冰水域,并一直达到北极点。

 

基于此认识,George Washington De Long驾驶Jeannette船,1879年7月从美国西海岸的旧金山出发。

 

穿过白令海峡向弗兰格尔岛(Wrangel Island)进发,但是9月5日就在弗兰格尔岛以东70km处的Herald Island附近被浮冰困住,

 

随后漂流21个月,1881年6月12日,在新西伯利亚群岛(New Siberian Islands)附近77°15′ N, 155° E,,船被海冰挤碎,队员向南撤离,有队员获救,但是De Long因寒冷和饥饿而去世。Jeannette船的残骸于1884年在格陵兰西南海岸被发现。这一发现证明了北极穿极流(Transpoler Current)的存在。

 

 

挪威人弗里乔夫×南森(Fridtjof Nansen 1861-1930 )是个北极探险家,也怀揣访问北极点的梦想。De Long的探索给了南森启发:如果把船设计和制作的好一点,让海冰挤压时将船托高而不是被压扁,就可以让船停留在冰面,随海冰漂流,随着穿极流到达北极点。

 

1888年南森在东西方向上横穿了格陵兰冰盖,对北极点的探险充满信心。1893624日驾驶特制的弗雷姆号船(Fram)从挪威出发,沿着北冰洋的岸边来到新西伯利亚群岛附近(下图红线),922日,弗雷姆号到达切柳斯金角(Cape Chelyuskin)东北方向的北纬78°50′,东经133°31′的冰区,并被海冰托举到冰面,开始奇幻漂流(蓝线)。


在漂流过程中,南森通过计算发现这条路不能使该船跨过北极。因此,在1895年春天南森带着一个同伴离船乘雪橇向北极前进(绿线),弗雷姆号继续漂流并最终安全返回挪威。但是冰况使南森的冲击北极点的行军队伍遇到难以克服的困难,他们并没有成功达到北极点,北纬86°14′是他们到达的最北地方,不得不折返弗朗兹-约瑟夫-兰德群岛(Franz-Josef Land)。

 

为了纪念南森在极地探险等领域的巨大贡献,在奥斯陆市政厅的东墙上悬挂他的头像,背景就是北极点。

 

 

 

 

1937年3月,5架飞机从莫斯科出发去北冰洋附近 Frantz Josef Land的基地,5月,飞机抵达北极点,并在一块厚度3米面积4平方公里的浮冰上降落,在89°26'N建立了漂浮冰站进行科考活动。

 

飞机返回基地后,冰站上留下了4个人:Papanin, 站长; Peter Shirshov, 生物学家; Eugeny Fedorov, 宇宙和气象学家; Ernest Krenkel,无线电员。

 

193710月,著名学术期刊《自然》(140期,765页)报道了这次漂流:自设立以来,冰站一直向南漂流,方向指向格陵兰岛东北,速度约为每天2.35英里,速度越来越快,第一个月漂流84英里,第四个月95英里。

 

 

这个漂浮冰站被命名为北极点1号(North Pole 1),漂程2600 km,持续了274天(9个月),直至来年2月来到格陵兰岛东海岸。

 

193911日,Papanin 站长出版了图书 《在漂浮冰站上越冬》。

 

 

19411月,前苏联科学院成立海洋实验室,19461月更名为海洋研究所,Shirshov Petr Petrovich 成为第一位所长。该研究所后来更名为赫赫有名的谢尔绍夫海洋研究所 SHIRSHOV INSTITUTE OF OCEANOLOGY

 

 

(待续。。。)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359-1361482.html

上一篇:变化中的北极(45)格陵兰冰盖下的暗河 dark river
下一篇:变化中的北极(47)海冰上的奇幻漂流-2-船基漂流崛起
收藏 IP: 60.233.17.*| 热度|

2 郑强 何青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6: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