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天,北京、河北等地持续多日的暴雨和洪水灾害超出了几乎所有人的想象,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然而,在这场洪灾期间,紧邻永定河的琉璃渠村却安然无恙。
门头沟区龙泉镇的琉璃渠村是京西著名的古村落,西高东低,整体呈扇形夹在西南侧和西北侧为九龙山的山湾,村东则为永定河,依山傍水、景色宜人。京西古道系统中的西山大道自东向西穿村而过,构成了村中最主要的街道,街东头有个非常著名的清代过街楼,称为三官阁过街楼,始建于1756年,是北京惟一保存完整的殿堂式过街楼。过街楼的东西两侧分别有“带河“和”砺山“的匾额,除了含有成语”砺山带河“的本意外,还表示此过街楼为“山“与”河“的分界,西侧为山,东侧为水。而过街楼的位置正是永定河洪水泛滥所到达的最高水位。因此,琉璃渠村的老宅均位于过街楼之西侧。也正因为如此,琉璃渠村得以在上百年甚至更长时间内免遭水患。
今年7月末8月初的大暴雨导致永定河沿线洪水泛滥,最高水位已经到达过街楼路面之上近1米的位置,而琉璃渠村安然无恙,充分说明古人在确立三官阁过街楼的位置时,参考了他们的先辈们积累的洪水纪录,而不是凭空臆想的。另外说明今年的洪水已经达到历史最高纪录,这种纪录才是真正的有据可查的纪录。
笔者自小生长于农村,小时候经历过多次“发大水“,每次洪水过后,村中长老们都会把最高水位的位置标记出来,做为未来翻建或新建房屋基础的参照点。所以,以前农村的房子的基础基本上会越盖越高:或者向地势高的地方迁移,或者把基础加高到历史最高水位之上。古人从不会把房子的基础越建越低,从不会把村镇或城市向低洼的地方迁移,除非万般无奈。
实际上,大的聚落或城市甚至都城的建设也基本采取类似的方法,因此才会在一个城市之下有多个不同时代的文化层的现象。比如人人皆知的故宫下面就有更早的瓦砾层。
有人会说,中国许多的新农村就是从高处的山区搬迁到地势低的平原的。其实,这是在综合考虑地震、滑坡、泥石流和洪水等多种因素后进行的,总体上都是从地质和气象灾害频发、耕地和水源稀缺的山区迁移到平原区的,这就是所说的“两权相害取其轻”的道理。在基础设施选址时,并不一定都是科学正确的,也有可能会发生失误。关键是我们要随时吸取教训,认清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这样才可以尽可能的避免或减轻未来的灾害。
洪灾每年都会发生,但相比越来越严重的旱情,洪灾发生的概率好像在降低。因此,近年来,经常见到一些住宅或宾馆、农家乐等修建在极易被洪水淹没或冲毁的危险区域。或者修建大型基础设施之前,忽视对地质条件的勘查,为赢取短期效益而不择手段,最终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后患无穷。
这几天发生在京津冀的洪灾还在继续着,损失之大已经远远超出了大多数人的想象。希望大家都要从中总结经验和教训,不要认为这只是领导人或专家的事情,实际上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情,至少在安家置业方面会有所启发,悟出一些门道来:尽可能选择远离灾害经常发生的地方。在你选择定居点或购买楼房时,请记住:近水不靠水,近山不靠山。就是说,在你不知道你周边的基础地质情况下,不知道附近的山川河流可能隐含的灾难因素时,置业要适当远离险峻的高山与喜怒无常的河流或地势极其低洼的区域。另外一个重要参考就是这次抗洪救灾的全过程,相信大家会有所悟。
与本文相关的视频已经在8月2日通过腾讯新闻发布,地址为:https://page.om.qq.com/page/OzaDJqHIpUElH_XvXsfZBVBw0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20 18: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