催化中国, 中国催化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tachina 化学家(www.chemj.cn)

博文

[转载]ES&T 和 ES&T Letters 2023年环境科学与技术杰出成就奖获奖人公布

已有 1789 次阅读 2023-1-12 14:04 |个人分类:能源环保导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ES&T、ES&T Letters 和美国化学会环境化学部(ENVR)近日宣布2023年“环境科学与技术杰出成就奖”(Outstanding Achievements i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Award)的获奖者(今年的提名是面向欧洲、中东和非洲区)

热烈祝贺来自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 Beate Escher 教授瑞士联邦水质科学技术研究所(Eawag)与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Urs von Gunten 教授获得这一重要荣誉。

1.jpg


该奖于2021年设立,首个奖项面向亚太地区,颁给了来自中国的江桂斌院士和陶澍院士(点击阅读2021年奖项公布相关内容),2022年颁给了来自美国爱荷华大学的 Jerry Schnoor 教授和美国耶鲁大学的 Meny Elimelech 教授点击阅读2022年奖项公布相关内容)。

2024年“环境科学与技术杰出成就奖”的提名将面向亚太地区。



Beate Escher 教

2.jpg

德国亥姆霍兹环境研究中心

获奖理由:

表彰她的基础和转化研究、领导和服务,以解读化学混合物的水生危害,并将基于效果的方法纳入水质评估和水回用管理中。

Beate Escher 教授是环境毒理学和化学的全球领导者。她对水质的开创性贡献包括发展概念、支持应用体外生物测定法来分析和理解环境中复杂的化学混合物的重要性。随着商业中和环境基质中报告的化学品数量不断增加,有必要了解化学混合物的复杂性,并管理历史污染物和新污染物(CECs)。这需要在环境评估中采用新的方法论。Escher 教授整合了环境化学和毒理学的原理,推进水质监测项目的替代模型。她的工作解读了在环境中检测到的哪些化学品会对地表水产生不利影响。这种方法进一步推动了环境毒理学和生态毒理学的机理理解,并加速了3R原则的实施,以取代、减少和完善动物试验,从而对环境质量进行更有道德的监督。Escher 教授在定量生物测定方面的贡献,可以在复杂的基质中区分多种作用模式,并随后用于确定在复杂的混合物中引起不良后果的特定污染物,推动了基础科学及其转化为基于效果的水质评估和再利用管理实践。


Urs von Gunten 教授

3.jpg

瑞士联邦水质科学技术研究所(Eawag)与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


获奖理由:

表彰他的基础和转化研究、领导和服务,以推动氧化化学、污染物处理,以及水和废水处理中反应化学的发展。

Urs von‍ Gunten 教‍‍授是氧化化学的全球领导者。他对这一领域的学术发展及其在实践中的转化‍‍都做出了重大贡献。Urs von‍ Gunten 教授特别推动了对臭氧过程的基本理解,对含卤素消毒副产品的机理研究,以及对溶解性有机物在氧化水处理中作用的理解。他工作的一个特点是将基本反应化学与实际饮用水应用联系起来。Urs von Gunten 教授开创性研究了溴酸盐形成途径和动力学的机理,这些见解可用于在臭氧氧化过程中减轻溴酸盐的影响。他对羟基自由基与臭氧暴露比例的发展和应用研究已经成为表征臭氧处理水和废水的标准做法,然后进一步优化饮用水和废水氧化过程。Urs von Gunten 教授在保护公众健康和环境方面做出了很大贡献,从根本上改变了污水处理厂的‍运作方式,新的法规要求在排放到地表水之前需使用粉末活性炭或高级氧化工艺来处理 CECs。

评委会十分珍惜这个宝贵机会,对众多优秀的被提名学者进行了筛选。ES&T、ES&T Letters 和美国化学会环境化学部(ENVR)在此向评委会的工作致以诚挚的感谢。2023年下半年,我们将征集面向亚太地区2024年“环境科学与技术杰出成就奖”的提名。

https://mp.weixin.qq.com/s/V3qq0PZntmNvsZLtqJNOMg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913-1371675.html

上一篇:分享文献:CVOCs催化燃烧综述
下一篇:新年第一篇文章Ind. Eng. Chem. Res.:Ru基催化剂上应用性轻质烷烃催化燃烧
收藏 IP: 116.228.24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7: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