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博前天已初步分析了临震预警系统发挥提前预警作用在区域范围上的局限性,其中假定了公众获悉临震预警信息并反应到安全防护状态(并非一定是跑到室外安全地带)需要时间为20秒——若这一时间加长,则临震预警系统可能发挥作用的区域对应的震中距更大、地震烈度更低。
现在来讨论另外一个与之相关的重要问题:即使象国内外一些学者所说的那样,这个系统能提前于比P波振动强烈而更破坏性的面波达到之前10~30秒发布了预警信息,人们应该和能够采取怎样的应急措施呢?
除了地震的次生灾害外,地震导致人员伤亡,主要是因为地震使得建筑局部和整体坍塌。因此,在建筑本身不具有足够抗震能力的条件下,要大幅减少地震伤亡,人员就必须在房屋受震并出现局部或整体倒塌前撤离到室外安全地带——该地方至少不能受到相邻建筑倒塌所带来的威胁。
记每楼层每人从获悉临震预警信息到跑到该层楼梯口的时间为t31,之后跑到一楼(底层)出口的时间为t32,再跑到室外安全地带的时间为t33。因此,该楼层全体人员安全疏散所需要的时间为t3=t31+t32+t33。要使临震预警系统大幅发挥减灾作用,则绝大多数疏散人员的t3<10~30s。
对诸如人员密集的影剧院等建筑内,消防部门曾观测过紧急疏散处于拥挤状态下的每股人流速度(每分钟通过疏散通道断面的每股人数)大约为:池座平坡地面43 人/min、楼座阶梯地面37 人/min。将其换算成每人平均疏散行进速度,则分别大约为0.28m/s和0.25m/s。在疏散速度0.3m/s的条件下,30秒钟能疏散的距离也只有9m。对中小学多层建筑的校舍来说,30秒种或许只能满足大多数师生的t31需要,即使是在底层,室内满员时学生能够全部跑出了教室门看似也是不容易的,更不要说非底层教室的师生们能跑出教学楼且到达室外安全地带了。
从本博了解的情况来看,我国各类普通工业与民用建筑在设计时并未考虑地震紧急疏散,而在须遵守的消防能力方面,安全疏散通道和出口设计所基于的容许疏散时间也难见有少于1.5min。
因此,对国内外处于研发中的临震预警系统,看似不应在能向非一楼(底层)室内人员提供时间向室外逃生方面,过于渲染其作用。而合理提高建筑地震设防标准、工程质量以及民众在室内的应急技能,才是最重要的。
相比之下,临震预警系统在运营中的高速列车、燃气管线甚至核电站等的应急制动以防止地震次生灾害方面,或许更具潜在的应用价值。
编后语:至此,本博基本完成了对国内外热点关注的临震预警系统作用的初步评估。做这个工作,并非是为了反对研发这个系统,而是想尽量客观地了解这个系统的潜在减灾效益,以有益于我国抗震减灾事业能沿着更加稳健的道路前进。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7 01: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