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ngbolu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Hongbolu

博文

按标题搜索
白云岩的原生碎屑沉积及燧石条带的硅胶固化作用
热度 3 2022-9-24 10:02
白云岩的原生碎屑沉积及燧石条带的硅胶固化作用 本周《地质论评》最新一期论文发表了苏德辰老师主笔的研究论文: 苏德辰,吕洪波,章雨旭,孙爱萍,朱晓青,贺静,袁效奇. 2022. 碳酸盐岩中的燧石条带成因争鸣—以北京西山中元古界雾迷山组 ...
个人分类: 地学探讨|8384 次阅读|8 个评论 热度 3
花岗岩地貌多景观综合研究实例之四:盐风化穴
热度 2 2022-6-10 18:55
花岗岩地貌多景观综合研究实例之四:盐风化穴 2022年5月初,我主笔完成的一篇花岗岩表面多种地质构造综合研究论文终于正式发表了。见地质通报官网: 吕洪波,浦津,高于. 2022.内蒙古赤峰召庙花岗岩表面的冰川壶穴、泄水槽、盐风化穴和剥离面理。地质通报,41(4):517—532. ...
个人分类: 地学探讨|13002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2
花岗岩地貌多景观综合研究实例之三:剥离面理
热度 4 2022-5-31 20:16
花岗岩地貌多景观综合研究实例之三:剥离面理 2022年5月初,我主笔完成的一篇花岗岩表面多种地质构造综合研究论文终于正式发表了。见地质通报官网: 吕洪波,浦津,高于. 2022.内蒙古赤峰召庙花岗岩表面的冰川壶穴、泄水槽、盐风化穴和剥离面理。地质通报,41(4) ...
个人分类: 地学探讨|10464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4
花岗岩地貌多景观综合研究实例之二:泄水槽
热度 1 2022-5-14 16:56
我在2022年05月11日的博文《花岗岩地貌多景观综合研究实例之一:山脊壶穴 》 一文中介绍了召庙花岗岩山脊上发育的壶穴,博文链接如下: https :// 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9040do=blogid=1337981 &nbs ...
个人分类: 地学探讨|6412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1
花岗岩地貌多景观综合研究实例之一:山脊壶穴
热度 1 2022-5-11 08:40
花岗岩地貌多景观综合研究实例之一:山脊壶穴 看到这个镜头,我们会产生何种想法? 有人啥也不想:只当没看过… 有人大喊一声:震撼!然后… 有人可能会问:这都是啥啊?如何形成的? 有人比较淡定:风霜雨雪等各种地质作用 ...
个人分类: 地学探讨|14747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1
哈密魔鬼城风蚀地貌解析
热度 9 2022-3-9 10:39
哈密魔鬼城风蚀地貌解析 我曾经根据新疆的地貌特征作小诗一首: 新疆地广人口稀,三山两盆有玄机; 山川云过冰连雪,盆地风来砂作衣! 浏览一下卫星地图就会明白: 新疆的基本地貌格局已经写在这首诗歌里 ...
个人分类: 地学探讨|18715 次阅读|20 个评论 热度 9
江西弋阳龟峰丹霞地貌区的盐风化穴与多边形龟裂纹
热度 4 2021-12-24 16:44
中国的江南和华南有大片的侏罗—白垩纪红层出露区,经过雨水冲刷和河流切割而形成以赤壁丹崖为特征的丹霞地貌。丹霞地貌形成的物质基础是红层(砂砾岩),而红层随着地壳隆升而出露地表,其断裂则成为水流切割的优选地带,因此沿着某些断裂形成陡崖。宏观上丹霞地貌的主要成因机制地 ...
个人分类: 地学探讨|8933 次阅读|10 个评论 热度 4
回顾2020足迹,祝福2021新春
热度 2 2021-2-11 11:40
回顾2020足迹,祝福2021新春 今天是鼠年除夕,牛年马上来临。2020年疫情严重,我在多地被困,无法畅游大好河山,仅仅跑了三个地方:一是新疆乌鲁木齐附近(与新疆工程学院同仁一起考察盐风化地貌),二是内蒙古通辽科左后旗(受学校委派承担科左后旗大青沟地质公园和火山岩地貌考察任务),三是滇西 ...
个人分类: 生活点滴|7314 次阅读|4 个评论 热度 2
喀拉扎山发现成排的U形谷:新疆曾经存在着更新世冰帽?
热度 7 2021-1-20 19:21
喀拉扎山发现成排的U形谷:新疆曾经存在着更新世冰帽? 2020年11月,以新疆工程学院年轻教师曹远远为第一作者的论文发表在地质论评2020年06期上,这是我近几年来与新疆工程学院青年教师们一起出野外合作发表的第一篇学术论文。论文如下: 曹远远,陈飞,张峰玮,曹小红,阿 ...
个人分类: 地学探讨|9981 次阅读|18 个评论 热度 7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3-12-12 0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