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赟的科学网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wan

博文

按标题搜索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七)
热度 3 2011-5-5 10:07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七)
谷歌的硬件设计除去前面提到的“标准化”创新之外,在单个服务器的设计上也是别出心裁。过去由于商业竞争和技术秘密封锁,这些具体设计细节都没有得到曝光。到了 2009 年,谷歌才第一次将一些细节透露出来,其中最有意思的就是其单机服务器的 UPS 电源设计(见下图)。 典型 ...
个人分类: 互联网|3905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3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六)
热度 2 2011-5-2 06:45
亚马逊的云计算,尤其是硬件部分和底层部分,是依靠整合第三方技术建立起来的;相比之下,谷歌的云计算技术则基本上是自己开发出来的,并且主要是适合谷歌自己的搜索功能和相应计算之需求。 在硬件层面上,谷歌为“云计算”的发展做出了一个很重要的贡献,那就是把数据中心“标准化”了。 ...
个人分类: 互联网|3161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五)
热度 1 2011-4-19 11:12
除了 Linux 的集群技术,“效用计算”可能是对“云计算”的后来“隆重”登场起到了重要的铺垫作用。如果说“集群技术”为“云计算”提供了硬件基础的话,那么“效用计算”则为“云计算”提供了一个服务定价的雏形。“效用计算”的概念很早就出现了。看过比尔盖茨自传的人大概都记得,盖茨上中学的时候和他的好友艾伦 ...
个人分类: 互联网|3383 次阅读|1 个评论 热度 1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四)
热度 2 2011-4-14 06:28
最早是美国航空航天局的两个工程师在 1994 年为了研制省钱的超级计算机方案而发明的“ Linux 机集群”的架构。两个人最初的设计方案是把 16 台配备 Linux 操作系统的 486 计算机通过 10 兆以太网连接起来。然后用其中的一台作为主控机来调控整个集群完成计算任务。 与传统的超级计算机不同 ...
个人分类: 互联网|3217 次阅读|2 个评论 热度 2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三)
热度 4 2011-4-12 07:08
现在的谷歌是世界上最繁忙的网络公司。据 comScore 的 2009 年的报告,谷歌美国的点击量大概是每天 3.2 亿次。据同年 CNBC 的一个报道,谷歌每天的全球总点击量超过 20 亿次。显然,谷歌的“云端”需要有很强的处理能力才能给使用者满意的反应速度。其解决方案就是把便宜的台式机装上免费的红帽子 Linux 然后联网在一 ...
个人分类: 互联网|3236 次阅读|6 个评论 热度 4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二)
热度 3 2011-4-7 23:46
“云计算”的 上半身,或者说用户端, 其实就是计算机虚拟机技术充分使用。从用户角度来讲,总是希望自己的硬件资源能够被充分利用。所以虚拟机技术很快得到了推广和应用。不过最初的虚拟机技术是以单机服务器为主 – 不管是 IBM 还是 VMware 一开始所做的,都是在单机服务器的硬件资源上提供虚拟机服 ...
个人分类: 互联网|3921 次阅读|3 个评论 热度 3
云计算的前世今生(一)
热度 5 2011-4-7 11:42
“云计算”在美国已经炒作的越来越火了。但最近,问了问我周围在企业 IT 里工作的学生,大家的一致反映是“听说过”,“不过自己所在的公司还没有搞”。在休斯敦真正动手搞“云计算”的大概只有几家大的石油公司。我有个本来做“并行计算”的老兄最近跳槽到雪佛龙搞起了“云计算“,据称为“私有云”( Private ...
个人分类: 互联网|4099 次阅读|5 个评论 热度 5
早期互联网的发展:从政府管理到全面私有化
2008-5-9 23:04
尽管互联网 (Internet) 的基本技术,尤其是 TCP/IP 协议是通过最初的科学实验网阿帕网 (ARPA Net) 摸索出来的, 互联网的在八十年代的迅猛扩张却是通过合并和整合形色各异的不同网络群体, 与此同时加速商业化服务基础来实现的。 在这期间, 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National Science Found ...
个人分类: 互联网|6219 次阅读|1 个评论
从牛郎星到IBM PC:个人电脑的兴起
2008-5-1 22:17
互联网能够有今天的普及离不开计算机硬件的支持和普及, 个人计算机就是一例。 尽管个人计算机的英文名称 (Personal Computer) 来自 IBM , 最早的个人计算机却不是 IBM 生产的。 1975 年 1 月, 美国的大众电子杂志刊登了一个广告, 这则广告以 397 美 ...
个人分类: 互联网|7797 次阅读|1 个评论

本页有 1 篇博文因作者的隐私设置或未通过审核而隐藏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0: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