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传亮的New World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llipe 平民教授,草根阶层。空有博士文凭,并无真才实学。

博文

石油科学中的奇谈怪论

已有 7111 次阅读 2008-2-21 12:07 |个人分类:默认分类|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李传亮
 
科学能带给人们什么?答案是因人而异的,商人会说财富,学人会说乐趣,而于我,却是无穷无尽的烦恼。因理想而痴迷,因挚爱而挑剔。渴求完美,却满眼瑕疵。人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价值的坐标系,移动不得。成功人士是历史的雕塑,懒怠学习新知识,也不需要新知识。因此,矛盾交织上演,烦恼时时袭来。
 
1、岩石越疏松越难压缩
 
压缩系数是衡量物体压缩难易程度的重要参数,物体越硬,就越难压缩,压缩系数就越小。岩石越疏松,就应该越容易压缩,压缩系数就应该越大。然而,实验测到的情况却完全相反:岩石越疏松,孔隙度越高,压缩系数却越小;岩石越致密,孔隙度越低,压缩系数反而越高。而且,岩石压缩系数的测量值普遍偏高,一般都超过了液体,极端情况下甚至超过了气体。这是明显的错误,这种逻辑反转的现象,显然违背了力学的基本原理。但令人费解的是,几十年来人们不辞辛劳地反复测量,并把实验测量结果总结成了图版和经验公式,以科学的名义应用到油藏工程的各个领域。当我指出这一错误之后,人们不仅没有感到惊喜,反而反过来指责我,“实验不会有错”。面对专家们的指责,我不知道是该高兴,还是该难过。
 
2、渗透率越低应力敏感性越强
 
所谓应力敏感,是指油藏渗透率随应力条件变化的性质。显然,岩石越硬,对应力变化就越不敏感;岩石越疏松,对应力变化就越敏感。应力敏感性地层,将伴随有地表沉降和地层垮塌现象的发生。低渗透岩石比高渗透岩石更加致密,因而对应力变化应该更不敏感。然而,实验却测出了完全相反的情况:渗透率越低,应力敏感性却越强。这显然也是完全错误的,它也违背了力学的基本原理。更为不幸的是,当我指出这一实验错误后,却受到了一致的反对和围攻。有人为了保住低渗透储层的强应力敏感现象,人为地给低渗透储层增加微裂缝。其实,这是无济于事的,低渗透储层如果真的发育了许多微裂缝的话,那就不是低渗透储层了,应该属于高渗透储层。世界上极少的高渗透储层出现过强应力敏感现象,低渗透储层从来没有出现过强应力敏感现象。尽管油藏生产过程中的应力敏感性极弱,但人们无视这一客观事实,应力敏感的研究热度至今未减。这让我感到十分迷惑。都说中国人勤劳而又智慧,但在储层岩石的应力敏感问题上,我只看到了中国学者的勤劳,却没有看到更多的智慧。哲学中说“实践(注:不是实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现在还有人把哲学当回事吗?
 
3、岩石服从应力平衡原理
 
力学中有一个静力平衡原理,是指静止物体在同一方向上所受的力,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因此物体才能保持静止不动。但在石油科学中,有人偷偷地把它换成了应力平衡原理,即上覆压力等于孔隙流体压力与骨架应力之和。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静止的物体要求力的平衡,但并不要求应力的平衡。实际上,许多物体的应力也是不平衡的。这个历史错误被我识破之后,还会延续下去吗?
 
4、岩石埋藏越深就越欠压实
 
在地球表面沉积的碎屑物质,排列极其疏松,但随着埋藏深度的加大,受到的应力作用也就越强,碎屑物质的排列方式会渐臻致密,这就是岩石的压实作用。显然,岩石埋藏越深,压实作用就越强,孔隙度就会越小。但是,当岩石的排列方式达到最致密的程度之后,无论怎样增加埋深,岩石的孔隙度将不再减小。这是一个十分正常的现象,所有测井资料都揭示了这一现象。然而,石油地质学却把这一现象称作欠压实,即认为孔隙度不再减小是由于孔隙流体压力升高(憋压)、岩石没有被充分压实所致,这实在有些荒唐了,浅层中的岩石都能正常压实,而深层中的岩石却反而欠压实,而且,还因此催生出了深部地层都是异常高压的结论。深部的泥岩地层是不是异常高压无从判断,因为泥岩的地层流体基本上都不流动,无法实测其孔隙压力。但砂岩地层的孔隙压力很容易实测,测试结果表明绝大多数的砂岩都属于正常压力地层,并没有出现因为埋藏深度较大、孔隙度较高而出现异常高压的现象。因此,欠压实现象也就成了无稽之谈了。砍倒欠压实,我只有收获来自四面八方的骂声了。
 
5、现今地下水流导致了油水界面的倾斜
 
几乎每一个油藏的油水界面都是倾斜的,这是由于储层岩石的物性差异所致。但石油地质学把其说成是地下现今水流的流动所致,并炮制出了“水动力圈闭”这一错误概念。其实,浅表地层是可能存在水流的,但浅表地层往往因盖层条件较差而不存在油气聚集;深层地层中存在油气聚集,但却不存在水流。原因十分简单,地层中的水流需要压差作为动力条件,而这种压差需要地层的露头条件提供:地层的一端露头作为入口,另一端较低的露头作为出口,而且地层水需常年不停的流动才能保证油水界面的倾斜,水流一旦停止,油水界面就会恢复为水平状态。显然这样的露头条件是不存在的,因此,水流不可能是油水界面倾斜的真正原因。如果地下存在水流、而又同时存在油气聚集的话,长期的水洗和氧化作用,也早已把油藏破坏殆尽,不可能保留至今。把油水界面倾斜的原因错误地判断为地下现今水流所致,将得出地层天然能量十分充足的结论,油田开发也就不需要人工补充地层能量了,因为每一个油藏的油水界面都是倾斜的。我否定了水动力圈闭,看是否有人敢否定我?
 
…………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8404-16089.html

上一篇:专家、学者、大师
下一篇:创新随想
收藏 IP: .*| 热度|

1 陈冬生

发表评论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5 13: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