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学插班生制度是高等教育改革制度的创新,打破了高考“一考定终身” 的坚冰和大学生转学的壁垒,其实质是建立在普通本科学生与名牌大学优质教育之间的一种对接、交流和融合的新机制。
首先,对接的可能性。因此,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每年都有学生因为高考发挥不佳而无缘于自己心目中的高校。同时在各高校,总有学生觉得自己所处的学校并不适合自己。这就构成了对于插班生制度的现实需求,也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一,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大学生在各本科高校中的适当流动既满足了学生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在学生中建立适当的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第二,在目前的高考制度下,每年都有部分优秀的高中生因为高考发挥欠佳而无缘进入重点名牌大学,同时,普通本科高校中有不少表现非常优秀或有特殊才能的学生希望转入重点大学学习,重点高校也愿意通过招收插班生的方法为他们提供可能的途径。
其次,交流的可行性。条条道路通罗马。经教育部批准及“放权”,招收插班生成了纯粹的“高校行为”——招收的报名条件、专业、名额、考核办法、录取办法等,均由试点高校依法自主决定,因此大学生和高校,双方都拥有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选择机会。
大学生插班制度目前已在上海地方施行,从初步试点到日臻完善,再到全面施行,经历了一个与传统高等教育办学模式逐步交流、碰撞和自适应的过程。上海市教委本着培养创新人才、鼓励优等学生成才以及在大学本科新生中引入适当竞争机制的目的,自2000年起此先后允许复旦大学、上海财经大学、华东理工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等重点高校招收插班生。凡上海市普通高校在读的全日制一年级本科学生,品德优良、身体健康,在完成第一学年学习(修满所在高校规定的课程或学分)并且成绩合格(其一年级成绩单上无不及格记录),都可以报名参加插班生考试。
插班生考试是第二场“高考”。以复旦大学为例,题目出好后,初试试卷的印制由学校纪委的老师全程跟随,印出后当场加封,在考场启封。初试结束后,2天封闭阅卷。通过初试产生复试名单。在复试举行当天,所有参加复试的考生被集中在一个大教室里,各院系老师到这里才能拿到参加本院(系)复试的考生名单。按照名单,各院系将对应的考生“领”到复试点进行面试,有些院系会有实验室的面试环节。复试结束当天下午,各院系将面试成绩上报招生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根据初试和复试成绩讨论产生录取名单,当天晚上就有专人通知被录取的考生。整个考试过程紧凑、严格,杜绝一切干扰。
招生的报名条件、专业、名额、考核办法、录取方法等由试点高校依法自主确定,经市教委审核批复后,由学校向社会公布。被录取的新生由录取学校将新生名单上报市教委,经审核办理转学手续。插班生考试不像高考,考不上,还可以在原校继续学业,可以说是“零风险”。插班新生将按录取学校的学籍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未录取的新生仍留在原高校继续学习。
最后,融合的可靠性。虽然插班生与重点学校的融合目前还存在“插班生后遗症”的心理调节等问题,但是高校间插班生制度正成为高等教育“立交桥”重要一环。这种融合已经越来越紧密,通过实践的进一步的完善,融合的可靠性也将不断增强,将拉开一场高校间对于 “优秀学生”的抢夺战,将进一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推进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9-10 09: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