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镜子大全》《朝华午拾》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wei999 曾任红小兵,插队修地球,1991年去国离乡,不知行止。

博文

说“海外学人建言巨型对撞机: 支撑黄金十年国家战略优先是关键"

已有 3881 次阅读 2016-9-19 13:59 |个人分类:镜子大全|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说说“海外学人建言巨型对撞机: 支撑黄金十年国家战略优先是关键”的话题
作者: mirror (*)
日期: 2016/09/18 00:59:02

“海外学人建言巨型对撞机: 支撑黄金十年国家战略优先是关键”是篇不错的文章,但被不知为何被改了题目。原来的题目是《造就中国大科学工程的黄金十年,支撑国家战略优秀是关键》。题目虽然比较“费解”,但是内容显然是否定建造对撞机的。至少镜某是这样读解的。如果镜某修改题目的话,也许《造就中国大科学工程的黄金十年,支撑国家科技发展战略是关键》。战略优秀可以成立,而《战略优先》显然有些语病。因为优先与否显然是个战术的问题。

镜某的基本立场虽然是以为不宜建造巨型对撞机,但是对大科学的意义还是有些理解的。属于在思考的层面支持大科学,在实践层面否定建造巨型对撞机的“分裂”状态。动员国家的力量打仗的事情,自古以来就有。但是利用科学技术来打仗,则是2战的特色。曼哈顿工程就是第一个大科学工程的事例。它具有几个特点:1)有个明确的目标,2)为达成目标集国家和人类的能力和智慧,3)为达成该目标创造各种新的、未曾有过的技术,并且把原有的技术用到极致。

有了这个事例的成功,二战后美国人提出了科学——新的、无止境的前沿(线)的新思维,把它作为过去传统的殖民地和领土的扩张思维的代用品。因此,二战后的民族独立运动并不是单纯的觉醒的问题、两个阵营的对峙的问题,在根本上,是技术发达引起的一种革命。另一方面,大科学的发达也使美国至今依然维持着军工产业的畸形发达。

曼哈顿工程后的大科学工程中有著名的阿波罗工程,把人送到月球上去,还有核聚变装置和高能物理的加速器。在中国,在高能加速器之前,“大科学工程”是两弹一星,与其讲是大科学,不如说是国防工程项目。正经的大科学工程还要数北京的正负电子对撞机。有明确的目标(做基本粒子的研究),2)为达成目标集全国的能力,3)为达成该目标创造国内没有的各种新的、未曾有过的技术。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有个人材积累的问题。也就是说,因为国家搞大科学项目,可以此集结人材和技术,并与产业创新结合。欧洲当初建设CERN就是为了把高端的人材留在欧洲,东德建柏林墙也是为了把人材留在本国。可见如何把人才留住是个很大的问题。不仅仅是待遇的事儿,没有挑战式的工作时,人会变懒惰、手艺也要潮。

CERN的大加速器中采用的是超导磁铁的技术,与当年下马的SSC相同。国际上的高能加速器规划中的下一代加速器是日本提议的直线对撞机,在原理上不同于环形的加速器,还算是有新意。中国的大加速器提议属于现有技术的规模放大,除了大之外,在技术上没有什么亮点。CERN的大加速器由于超大(27km),实验室(区)之间的距离也大,就有了通过网络获取文献的需求,就促生了万维网。这算是通过高能物理(加速器)养人材的一个(种)回报吧。

核聚变也是个大工程。按百年的尺度看不会有结果。但是如果按千年的尺度看,或许会有戏。由于涉及到人类能否摆脱化石能源和裂变能源的储量限制的大课题,投入还是有必要的。只是不必那么急、那么猛。因为这类事儿要做上百年。或许今后用电的模式改了,不需要超大的集中发电的模式了,聚变的需求也许就不需要了。

有些事情是可遇不可求的。比如说发现好的二次电池的材料、储电材料等的事情。有的则是可以攻关拿下的。比如延长充电次数/寿命这类的事情。最终这些事情都是要通过市场的检验。因此说创新是个不确定性很大的事情。有了新的技术不见得能通过市场的考验,传统技术还是很顽强的。比如3D打印制造的定位就是小批量的试制,无法替代传统的大规模制造模式。但是3D打印制造的技术融在传统的制造业中的话,无疑会带来一个制造业的革命。

如今的大科学里在技术上有刺激的东西已经有很多,不再是只有高能加速器一个选项了。比如说做大型的望远镜就算是一例了吧。如果说国人要建造20m口径的大望远镜或者是引力波观测的装置,其意义会比造个大加速器要强。因为不同于高能领域,这方面高端的东西国人还没有接触过,实现了的话可以填补国内的空白,促进国人精密仪器制造业、高端制造业的发达。因为这方面国人太弱了。也因为这些方面的力量过弱了,连提个建设方案的力量也显不足。高能加速器是有些积累了,可以提大方案了。但是其内涵属于不值得大规模继续搞下去的事情了吧。或者说,高能物理已经失去了当年能引领诸多高端产业发展的功能。比如说,被称为核电子学的领域在过去可以说是远领先于其他领域里的电子学。但是如今,信息领域、图像处理领域的电子学远超过传统核电子学的东西。因为世道变了,核电子学领域里对高端人材已经没有吸引力了。

----------
就“是”论事儿,就“事儿”论是,就“事儿”论“事儿”。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62400-1003745.html

上一篇:【一日一parsing:中秋节谈月亮和花钱】
下一篇:Interaction of syntax and semantics in parsing Chinese
收藏 IP: 192.168.0.*| 热度|

5 刘全慧 冯新 周少祥 尤明庆 马红孺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8 16: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