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心故事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gmxxl 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高等教育学原理

博文

“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如何才能彰显权威?

已有 4982 次阅读 2012-3-19 08:59 |个人分类:教育杂谈|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大学, 代表大会

      2012年1月1日,《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取代1985年教育部和原中国教育工会联合颁发了《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开始施行。《规定》共六章三十条,对适用范围、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地位、指导思想、领导体制、组织原则、职权、代表的产生及其权利义务、组织规则、工作机构等做出了较为全面系统的规定。《规定》的目标是有效施行教育法律法规相关规定,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完善学校内部治理结构,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推进学校民主管理进程。但从实践来看,特别是从本人亲历的各类“代表大会”来看,至少大学教职工代表大会要彰显权威还需要一系列的前提条件。

      条件一:校党委重视是前提。

      《规定》虽然规定了“代表大会”的自主性、独立性,但同时也规定了“教职工代表大会在中国共产党学校基层组织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这样的一项规定,就直接决定了“代表大会”的权威前提,也决定了它是隶属于党委的一个机构。只有党委重视,“代表大会”才能发挥其《规定》的职能,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代表大会”只能是一种形式,一种大学管理合法化、程序化的平台。同样,党委重视的程度就直接决定了《规定》的效果。党委重视程度高的大学,会把“代表大会”当成民主治理的平台,当成吸收教师意见和建议的平台。这时,党委就会把《规定》中规定的“代表大学”“职权”事项,全部在“代表大会”上进行讨论,认真听取建议,广泛鼓励代表提出议案,并最终形成“代表大会”决议。代表大会决议事项,按《规定》要求,“学校应当建立健全沟通机制,全面听取教职工代表大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并合理吸收采纳;不能吸收采纳的,应当做出说明”。如果党委不重视,或者重视程序不高,代表大会就会成为一种程序,代表也不用提意见和建议,也不允许提议案,即便提了意见和建议,代表大会也不予形成决议。这样,代表大会就成为一种合法化的仪式。

      条件二:学校校务公开程度。

      信息公开、校务公开既是“代表大会”成功的前提,也是代表大会的目标归宿。现代社会发展表明,公开阳光的管理才具生产力,也才能使管理效益最大化,最终管理才能转化为治理。没有信息公开、校务公开,代表大会很难有真正的作为。因为,没有信息、校务公开,代表就会对大会讨论事项一头雾水,对讨论事项没有基本的认识,怎么可能有实际的建议?但现在,虽然有《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的约束,但在高校,信息公开、校务公开成为一项特别难的事情。不仅校外人对校内事项一无所知,或者对关键事项一无所知。即使是校内人员,如果你只是一名普通教师,那么你对学校内的事项同样一无所知。往往事情已经接近尾声,教师才突然发现,学校有了新的决定。信息公开、校务公开难,说明我们学校管理还存在很多人为的因素,学校的重大事项决策、重大财政支出、重大人事安排等仍掌握在几个少数人手里。这些实际上都是学校不愿开、不能开教职工代表大会的原因。当然,随着学校民主管理的推进,代表参与感越来越强,代表的咨政能力越来越强,就会自然形成一种校务公开、信息公开的倒逼机制。

      条件三:代表的身份界定。

      代表身份界定问题,直接关系着代表大会人员的构成。虽然《规定》对代表大会代表构成有明确规定,“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以教师为主体,教师代表不得低于代表总数的60%,并应当根据学校实际,保证一定比例的青年教师和女教师代表。”“教职工代表大会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中推选人员,组成主席团主持会议。主席团应当由学校各方面人员组成,其中包括学校、学校工会主要领导,教师代表应占多数。”“教职工代表大会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可以在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中选举产生执行委员会。执行委员会中,教师代表应占多数。”但对“教师”没有界定。何为教师呢?这里的教师有什么特指吗?我认为把此处的“教师”界定为不担任“学校中层及中层以上职务的教师”为好,这也符合国际贯例。只有有了这样的规定,教职工代表大会才能真正代表教职工,否则,教职工代表大会可能会演变为“干部代表大会”。也只有有了“教师”的界定,代表才有意义,教职工代表也才有意义。最终代表大会才可能在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中发挥其应有作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359436-549216.html

上一篇:科学网名博主陈安博士将于21日(周三)来郑州讲学,欢迎郑州博友
下一篇:陈安博士来郑州讲学的最新通知
收藏 IP: 123.15.50.*| 热度|

10 毛宁波 柏舟 孔梅 张玉秀 陈儒军 曾新林 刘鹰翔 xqhuang zhouguanghui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10: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