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网

 找回密码
  注册
郭杰:孔子的诗学
郭杰 2023-1-25 09:11
一、孔子:哲人与艺术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孔子是中国文化最伟大的代表者。正像西方文化以基督教为标帜,东方文化以佛教为象征,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以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思想为核心的。当然,这类高度的概括,相对于一种文化传统的无限丰富的内涵而言,难免会有所疏略,但它对其最深层 ...
1689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时代的歌声 战士的情怀 ——公木诗歌创作述论
郭杰 2023-1-24 09:22
千百年来,中国诗歌艺术代代相传,生生不息,异彩纷呈,各具风貌,汇为一条波澜壮阔、源远流长的河流。而兴起于20世纪初期的新诗,则标志着中国诗歌艺术顺应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演变,进入了崭新的历史阶段。公木,就是在中国新诗的天穹上闪耀光芒的一颗璀璨星辰。 公木(1910—1998 ...
1805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独创性与超越性:莫言的启示
郭杰 2023-1-23 12:40
中国作家莫言获得 2012 年诺贝尔文学奖。无论对于获奖者本人,对于中国文学界,还是对于东西方文化的交流融合,这都是一件包含深刻启示、具有长远影响的事件,值得人们认真思索。 一、莫言获奖具有里程碑意义 以瑞典著名化学家 诺贝 尔( 1833 - 1896 )命名 ...
1969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广阔的视野,崭新的高度 ——评周惠泉《金代文学论》
郭杰 2023-1-23 09:45
中国文学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的民族特征,这是人所共知的事实。另一方面,由于不同时空条件等原因,各时代的文学并非重复或雷同,而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呈现各自的时代色彩。从这个意义上,王国维先生所谓“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的说法,是颇有道理的。但在断代文学史的研究方面,古来学 ...
1167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诗经》对答之体及其历史意义
郭杰 2023-1-23 09:11
细心阅读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人们可以发现,对话问答之体,是其中并不罕见的艺术表现方式。而对这种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表现方式,历代学者尚未作过比较集中的探讨,这不能不说是《诗经》研究中一个有待弥补的缺憾。笔者在此试图承担起这项任务。 通过两个(或两组)人之间彼此对话或相互问答 ...
1669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从《诗经》看周代天命观念之兴衰
郭杰 2023-1-23 09:02
一 天命观念是周代意识形态的核心内容。相对于此前的殷商时代 , 则周代天命观念在继承之中颇有损益 , 一方面体现出上古文化发展的内在连续性 , 另一方面也显示出鲜明而新颖的时代特征。在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 , 保存着大量足以印证周代天命观念由确立到衰微整个历史 ...
1752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岭南随笔》自序
郭杰 2023-1-22 09:39
我幼喜读书,爱好文学。少年时,正值十年“文革”期间,书店、图书馆都关了门,得书不易。可是东寻西找,总能发现几本,往往是纸质陈旧发黄,甚至破烂得没头没尾了,读起来照样津津有味。 但那时所读的书,多为小说一类。尤其喜爱长篇小说,情节曲折生动,人物栩栩如生,有时一直读到天黑,停电时, ...
1115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先秦两汉文学研究综述(1994—1995)
郭杰 2023-1-22 09:30
1994 — 1995 年这两年间的先秦两汉字文学研究,从论文数量及类别上看,大致情况如下:全部研究论文约553篇。其中,关于上古神话者44篇;关于《易经》与上古歌辞者21篇:关于《诗经》者148篇;关于楚辞者182篇;关于先秦诸子散文者37篇;关于先秦历史散文者31篇;关于汉赋者17篇 ...
1826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中国古典诗歌中“生命意识”的内涵与泛化
郭杰 2023-1-21 10:08
一、生命意识:作为一种人文精神 所谓 “生命意识”,是指人类对自身生命所进行的自觉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验。生物进化论的研究昭示我们,一切生命体都有着趋利避害、趋生避死的本能,否则这些活灵活现的生命体早已归于灭亡,而根本无法将其族类绵延传承下去。但是,只有进化到像人类那样高级的 ...
2416 次阅读|没有评论
郭杰:“平淡”:陶诗风格之阐释
郭杰 2023-1-21 10:05
一、 “平淡”:一位诗人和一种诗学理想 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之一或许是,在西方无论社会的、政治的,还是道德的、审美的理想,一般是被抽象缜密的理性语言推导论证出来;而在中国,人们往往更习惯于把自己心中的理想,赋予某个 ( 或某些 ) 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的历史 ...
1738 次阅读|没有评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3: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